学校的命名,早岁之日,多是求自四书五经。诸如宽柔南方,典出《礼记·中庸》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培风之名,疑是《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气势非凡,寓意深远,不在话下。
南下拓荒,先民所建之学校,不少也以地方为名。有者乃是综合各校而成。李永球新著《太平虎咬狮:太平美食景点历史行脚》(太平:志成文史;2017)所说的太平华联,正是其一。
间中,少量系是攸关个人。举例言之,迁入首邦的子文华小,原在双溪丁宜,念纪宋家王朝之宋子文。马六甲的巨镜学校,则是综合前董总主席郭全强先辈,郭巨川、郭镜川昆仲之名。哈古乐,洋人Harcroft君是也。
遵奉政治正确之名,晚近以来,偏开启改名之劣习。也咯,搬到昔加末,改称雅格。木歪之哈古乐,现在新称深静(哈古乐)华小。育桥华小移至汝来新城,新名光星。
风气既开,历史自然都要遵此定名了。培才、培民、益华、礼仁园、班珍华小、新廊一旦搬离原址,说不定也要循例,挂起另一块招牌:重立校主,重撰校史,重写校歌。
新一轮的示范,借助所谓的先贤名之:郭鹤尧华小、沈慕羽华小、李孝式华小、陈嘉庚华小、谢华华小、李莱生华小、翁毓麟华小、林苍佑华小,以及朱运兴华小。
既有此例,历任马华总会长,想必人人都有机会留名华小了:三春、良实、家定。如果功绩不彰,也可合拼以名,组成翁蔡华小,自可双双一起长存在华社的记忆了。
此外,也可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名之以一里、二里、三里,百里千里万里亿里,而至最后一里;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