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渐近,教育部高调批准新建10华小,著手搬迁6华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相署部长兼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解释,此乃万全的准备,细心的策划,所得的成果,“不应该与大选扯上关系”。
信不信由你,反正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也是深信的:经营这一条筚路蓝缕的华教长路,是良心工作;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政治回酬,(估量了成本和效益)那么马华不会选择接办华文教育。
关键在于,如此这般的良心大业,过去这些年来,既没有奖掖,也不得搀扶。相反的是,国家的拨款,杯水车薪;往往有赖华社、华团和华商各造,一起常年出钱出力,设法维持之。
独立建国一甲子以来,场景就是这样,沉痾宿疾,变本加厉,一言难尽;乃至党总会长廖中莱也坦白承认,过去之所为,其实乃是“个案处理”。今后则逐渐迈入“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参据华裔人口密集的分布,增建或搬迁之。
话虽如此,可是,廖中莱口中所谓的“制度化”云云,到底是怎样制度化呢?推敲他的意思,显然也只是应景的文章,随口的谈话。追根究底地说,虽然正在迈入途中,实则恐怕一如既往。
师资的培训,磨蹭拖沓,罄竹难书。年度的拨款,拉拉扯扯,到了年杪,总算等到榴梿花开。但是,新校的落实,最终何时完成之?《东方日报》援引廖中莱的话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相信明年就可动工。”
由此可见,动工或否,取决予“顺利”的先决条件。何况,2018年之预算,不见攸关此事的字言片语。如果间中不幸遭遇阻力,歹戏拖棚,自然可想而知。既然如此,不知廖中莱何谓这个国家的华小发展,已经“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