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生学。学了之后,给学生做作业,一来可检视教学成果,二来可巩固所学,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教育部要发号施令,管控作业簿的使用呢?
首先,得从学习的目的说起。如果我们愿意让孩子的学习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感知、记忆、复述层面,那依赖作业簿,让孩子反复练习、答题,无疑是简单又快速的方法。识记不是不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轴,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能靠书面作业来测量或巩固。如果因为买了作业簿,而让孩子一整年都得在低层次的题海中打转,并让家长或校方把作业簿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效率的工具,使老师长年陷于无止尽的批改工作中,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作业的目的不单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强化,也是学习活动的后续与延伸,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重要手段。为此形式应该更多样化,除了书面作业,还可以有口头作业如朗读、复述、背诵、问答和实践活动作业如实验、制作、调查等,让孩子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学习,培养多样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创新的学习方式,孩子学习了也无法创新。
高阶思维能力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它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等。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能只从高思维出题方式著手,课堂的教学方式,乃至作业形式都必须做出改变,应注入更多探究、发现和研究型的作业形式如项目研究、角色扮演、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解决问题、协商能力等。回归教师自主权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离,以致学生感受不到读书的意义是目前教育的一大问题。学习后的作业布置是让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让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桥梁,实在不应假手于人。好的作业是以班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学习特点,不同学习类型而量身打造的,没有人会比执教老师更能胜任这份工作。
把布置作业的权力还给老师,是教师专业自主权的重要回归,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要条件。课程纲要已由课程发展司制定,课本则由课本局编订,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作业的布置是教师难得能自主发挥的空间。
若再选择让作业簿入驻、牵制课堂,老师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沦为按章行事,课程机械的执行者,实难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满足感。
除了专业自主空间,希望有关当局能把更多专业自主的时间还给老师,减少教师的非课堂教学任务,让老师能把更多时间花在备课,花在作业设计,花在与教学真正有关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