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聚力开办的华文中学,60年代遵令改制以来,种种问题,罄竹难书;尽管改制之始,风风光光,洋洋洒洒。当时,教育部长甚至曾经一再公开保证,学校皆有1/3的时间用母语教学。换句话说,每星期至少13节课以华语传授。
此后,每况愈下,今年不如去年,到了《1996年教育法令》生效,中学只有法定的国民中学。从此,法律的条文再也找不到《1961年教育法令》下界定的“国民型中学”。
名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况型乎?大马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委员会主席廖国华所报告,正是这么一回事:晚近五年,这些不知所云的所谓“华中”之华裔教师人数锐减。
全国将有12名华中校长将在2017年退休,造成前国民型中学的校长短缺变本加厉。据《东方日报》报道,当中,霹州为重灾区,截至2016年年杪,已有4所华中没有校长,2017年另有5位校长离开职场。
全国总计,触目惊心:截至此时,11所前改制中学群龙无首,加上本年的12人;据此推算,78间的前国民型中学,接下来约有1/3的校长人选,仍然悬念重重,没有定夺。
上层如此,甭说全力保存改制中学的文化、校风和特征,即便学校那些日常的行政、规划和管理,因此被磨蹭被拖沓,可想而知,自不待言。经年累月之下,情况将会如何?
一旦改制中学母语班渐行渐少,连带的南中国海两岸的华小师资,自然深受影响了。层层叠叠之后,华小的中文水平,大学的中文系素质,自然而然地也要一一排队受累。
可惜,我们只有方略,没有行动。沉痾宿疾,总是兜兜转转。大会开了,谁也不会,只有继续苦苦撑著。这些日子看到戴正钧校长上任昔华中学以来之清瘦,当可感受掌校的非常压力,确实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