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8条大道去年杪开始调涨收费引发民怨。民政党的民调随后发现,九成民众认为,国内大道的过路费之昂贵,不但超乎他们的能力,而且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民调的报告,点点滴滴,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没有一丝的惊奇。只有参照平均百姓的平均月入三千计算,自可明白,这些年月,人人的生活如坐针毡;城市之中,一户户的人家都是捉襟见肘,寅吃卯粮地过日子。
既然这样,朝廷当初是怎么评估大道的收费调涨幅度?这么一问,自可体会,原来乃是国际油价大跌,国油收益遽减。国库所得税收自然羞涩,钱不够用;再也不能一如既往地补贴大道公司,唯有把成本陆陆续续转给车主了。
合约细节被密封
那么,当初建造一条条大道的可行,到底是怎么估算的?说实在话,谁也不能明白。一本本合约的明细,仍然(被)密封。外人旁观,尽管可以任意揣测,可是,怎么可能看到全面的图像?
结果,一块糕,一杯茶,一碟菜,一碗面,时至今日,价码都不同往日了。一个人三餐所需,每天20令吉恐怕也不足应付。据此推算,双薪的家庭,虽然所得相对为高,可是外卖的伙食,自然也非同一般。凡此种种,何需调查,逐一民访,才能获悉原来如此?民调所为,不过是把常识所见,用统计的方式再说一遍。然后呢?然后18条大道,想必仍然继续保持同等的水平。
企业的作业嘛,本来就是这样,当家的董事局首先放眼的是本身最终的效益,管理层所顾及的关键就是经营的成本;他们没有责任,兼顾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只可惜,政府制定的规划,似乎也忽略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