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搞历史研究的,是否有投机取巧之辈?其水平如何?是否经得起考验?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食材是烧不出好菜的。在做什么研究之前,应该是对相关领域有所接触,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对于资料的掌握有八成准确。
从事研究者弄清楚了研究的范畴之后,接下来就要厘清要研究的对象、事件、所属区域、时间的区间,把研究范畴的人事地物和时间确立下来,继而要思考的就是要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和动机,而当中要更重的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呈现,问题意识的掌握决定了后续整个研究的深度。
历史研究发展到了今天,不再是交待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必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对当代和后来的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梳理事情发生的经过,那是编辑教科书的活,历史研究的要求应该在另一个高度。
历史是透过材料来解释现像,许多证据还等待挖掘,没有人敢保证他找到的材料是最齐全的,因而也没人能够确保他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
创新并非易事
历史研究虽然没有固定范式,但要创新也不容易。做研究的心态很重要,急功近利,急于把成?告告天下,展现自己的功力,结果经常适得其反。除了自爽之外,留给后进者错误的示范,以为历史就是资料整理,把事件的过程梳理就算大功告成。如果这种不良风气滋长下去,整个研究生态就会大受影响,阻碍了新生代的进步空间。
一个历史研究案子可不可行,前期计划可行性的估算和工程招标的料工费的计算在意义上是极为相似的。至少在成本估算的概念念是相同的。看了材料单才能算出成本,才明白一场工要以什么价格去下标才会有盈余。
做历史研究没有掌握基本材料,或者取得材料后,没有仔细消化,就冒然大胆接下案子,最后出来的东西不是泛泛之谈就是荒腔走板,成果与大师的名气对应不起来。一旦成品和出资单位的预期出现钜大落差,后面的争议就会接踵而来,博士被骂成“博土”的例子可不少。
做历史研究,要对得起自己、要对得起时代,著眼于小利和虚名者,将来在成为历史的研究材料时,必定得不到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