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乘搭国内航班时,站在机舱门口的空服小姐礼貌地问“您要中文报、还是英文星报?”随手拿了份马来主流报章的那一刻,空服小姐脸上闪过了一丝讶异。
我们不得不承认,除了国内官方的几项头条新闻和小部分的国际与体育报导之外, 中文与马来报的共同点,大概也只剩下吉隆坡交易所的股价和天气预报。社会新闻、副刊、教育与宗教、工商报导;甚至国内的体育新闻,不见有多少雷同之处;更甭说娱乐版里的艺人动态和八卦新闻,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和我们毫不相干。
除非学习所需或职事之故,还有谁吃饱撑著,去翻阅马来报章,了解马来社群的生态?更不用说印度社群的生态,谁愿意去搭理?我们引以为傲的多元社会,除了上班上学,政治人物作秀和选举时“都是一家人”之外,各族群间还有多少的互动和往来?我们过的不就是“汝做汝,我做我”的生活。
各族缺乏互动
我们对“多元”的诠释和认知,亦有商确之处。我们爱拿奥巴马来作例子;但没人告诉你,奥巴马没说自己是非洲人,他追逐的是平权的“美国梦”,过的是美国白人文化主导的日子。英叻、阿奎诺有华人血统,当上泰国首相和菲律宾总统,但没人告诉你,他们已是同化了的泰国和菲国人。西欧各国纷纷重新研讨“多元”本质,要求移民和国内新生代接受和融入本国的“主流社会”。早前卡梅伦也公开表示,英国的文化多元政策是项失败的政策,包容其他族群与宗教群体的政策,却建立了不融入社会主流的“外来”英国人。西欧多国,亦是如此。
我们的“多元”又是什么样的多元?国家先贤选择的多元,有著我们特殊的历史传统、各族群人口分布、教学制度等社会经济架构考量。简易的说,是一种“多样化——单一文化群体”共存的多元社会制度 ,保留著各族群体的身份象征,强调的是各族群融合,和谐共存共处,寻求最大的公因数和最多的交集集合。这样的一个社会制度设计,容易产生族群各自独立存在的生活空间;也因此,族群间的良性互动是维系这个多元制度的必备条件。和谐共存不仅是容忍和尊重包容,而包含接受与欣赏各族群的差异,并视之为我们的瑰宝和国家资产。
族群结构改变和宗教主义抬头,让少数族群人民特别担忧。或许我们之间,有能力的人能有很多选择,甚至移居他乡。但是绝大部分的人还是会选择留在这片土地上,期望和谐共存,开枝散叶。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似乎从没跨出自己族群的藩篱,去多了解其他族群的生态。土生土长新生代除了去嘛嘛档能沟通之外,上了政府办公楼和警局,串不成一句国语的也大有人在。
西方谚语有这么一句话,“高山不走过来,穆罕默德走向高山。”当多数族群如同一座不会移动的高山,少数族群却选择原地踏步和呐喊。您说,那能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