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股价低迷,经济前景满目疮痍,每个领域,各个行业,皆为之深受影响。《东方日报》的新闻援引霹雳咖啡茶商公会主席黄明耀的话说,实施消费税后,单就怡保一地,估计已有10至15%的传统咖啡店易主,另有大约10%结业。
不啻这样,同日《东方》封面头版还有骇人惊闻,转达前大马医药协会主席达玛希兰之言揭露,过去3年,这个国家多达500间私人诊所陆续倒闭,导致天子骄子的医生也排队失业。
何解?一曰百姓节流,纷纷转往政府医院及诊所求医。二曰汇率偏低,药物随之涨价。三曰租金逐增,薪金调升。种种的经营成本既然一日千里,医生捉襟见肘,怎么应对吗?
除此之外,还有难言的苦衷,达玛希兰似乎完全不提:。诸如马来西亚年产6千名医生,声势之浩浩荡荡,一目了然;结果,医生的总数,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4万6916名医生之多。
这么一来,对照病人和医生的现有比率。每一名医生只需应对633位病人。可是,医生的收益,自然因此受损,思之自明:如果633位病人,每人每年生病两次,缴付100令吉医药费;一名医生的月入,不过马币5200。
纵然倍之,每人年付200令吉,医生的每月所得,也只是略为过万。扣除店面和诊所那一匹布长的开销,净收入所剩之数,还有多少?算到这里,500间诊所如坐针毡,随时关门,也就可想而知。
市场如是,偏偏部分医生,显然是医术不过如此的次等货。早前甚至传出千名的准医生准备放弃行医的咄咄怪闻。加上这些,失业的医生之多,恐怕不止来自500间倒闭的诊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