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财政预算案已从“大秘密”中解封,证明了纳吉的使钱方式。这点尤其从首相署的高预算看出来,而其他部门则“钱不够用”,尤其高等教育部门,根本被忽略了。
从过往预算来看,高教一直是政府近10年来,不断削减的部门之一。从90年代,国家推动大学法人化及企业化开始,高教的财源都被当作是大学自己的事。学生被迫来个“使用者付费”,政府则减少负担。
自2007年吉隆坡的国防大学和哥打峇鲁的吉兰丹大学建成后,政府似乎已停止继续兴建国立大学,并且放任私立大专在市区内的店屋或是城郊开业。
这些私立大专大多数聘用兼任教师,按钟点来计算教学时数,有的请一两位全职教师还要兼任行政工作。教室内更是“高朋满座”,完全不顾师生比或是教学品质。
有的大专为了吸引学生,把课程尽量填满,但教学资源匮乏,私立大专都把大多数的收入来源用于校园的硬体建设及广告,课程草草了事,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
如今,连全国投入最多资源的马来亚大学也和英国的大学宣称欲合作建立私立大学,还以马大作为招牌到处打广告,可说是敲起了大学的丧钟。无奈的是,大学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雇主又在毕业后只给予低薪,两头不到岸的青年,一方面面对学贷、车贷及放贷等三大贷款,另一方面却被低薪、堵车及工作压力大受困扰。短期内,也许青年会到商场寻找乐子,喝杯星巴克、看看电影寻找感官的刺激。
长期来看,却不停地在酝酿人民不满的情绪,甚至债务一旦崩溃,连公积金这类老本都会被侵蚀。所以,我国高教的预算,比起去年减少24亿,只剩下总预算的5巴仙时,如果伟大的国会议员如果只看到大学即将涨学费,想必是看错重点了。因为政府正在一步步地逼迫本地生进入私立大学,让国立大学录取学费高两倍的外国生,以减少财政支出。
政府会否放弃高教,仅仅作为高教的“裁判”,放任大学企业化,让它们进入市场大肆搜括?政府看似“裁判”,但是牟利后自己也获得好处,根本就是“球员”,只怕龙门一个守不住,最后被击倒的还是人民自身。
所以,媒体指政府是在“关小水喉”,笔者却认为政府是在“推卸责任”。高教蓝图中,政府期待更多大马人留在本地升学,并且增加我国的硕博士生比例,只怕这样的预算案与其背道而驰。
更可怕的是,人民还傻傻抱著“使用者付费”的思维,认可大学牟利行为,不顾自身的财富被剥夺的事实,那才是最可笑之极的思维。但是,大专法令的紧箍咒没有松开,大专生可否对抗校方,那又是一件令人苦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