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今的电子社交网络愈来愈发达,同学间的连系能够跨越国界到全世界各个角落。但是,会出席同学会的,多年下来依旧是之前的几张老面孔。没意愿赴会者总是以没时间做为不能出席的理由。中、小学同学大部分也是同乡,新年期间趁大多数都回乡,念旧者会期待新年聚会的到来。无心参与者,即便是开家到他家门口也请不动那些老人家。
同学多年不见,大家久别重逢,那是一种惊喜+温馨的感觉。举业二、三十年,因为身型的改变与发型的“锐变”,以及脸上多了岁月的痕迹,大部分同学见面时都已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每个人离开学校后因成长经历不同,以及生活圈子的改变,导致某些童年记忆暂时被隐藏起来。但是对本身儿时生活空间的人事地物的认同却不会轻易改变。只要话闸子一打开,许许多多的儿时回忆很快在脑海里涌现,彼此间的心理隔膜很快就打破。就好比年轻时所买的唱片被藏在柜子的顶层里,多年后不经意的被发现后拿来播放,重温旧曲带给自己不少欣喜。
“同学”的由来
“同学”是因学缘的纽带而凝聚在一起,因为学习的因缘而建立了彼此的关系。这种不解之缘与工作上的同事、生意往来的伙伴等存在利益挂钩因素而形成的业缘关系截然不同。同学会的可贵是见面时可以丢掉面具,开口闭口不必谈钱谈生意,彼此的情谊是建立在同窗时期的记忆而非被特殊因素捆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
当然,有些同学会的本质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而被扭曲。同学之间的竞争由当年在课堂上的成绩与运动场上的竞技,延伸到数十年在社会打滚的成就,比较的项目从收入的额度、地产的数目、出国旅游的次数、老婆每月到瘦身和美容护肤中心的频度,以及孩子在公共考试的点数。对于金屋藏娇有同好者,谁的小三、小四比较正点也可能是不能遗漏的比较的重点。
其实,同学会最具意义的是点名的功能。谁已经先上车,谁想来出席聚会的又不能来,让最新的讯息流通,让远在外地返乡者能知道同窗们的近况,有需要时还能延伸为互助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