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跌宕起伏的马华公会党选匆匆一过,教总这才发布2013年《西马半岛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调查报告》;否则,用作评估历任马华总会长泾渭分明的绩效,也不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林林总总的问题呢,一如既往,读来没有一丝的新鲜,迨无异议。不论软体的设备还是硬体的建筑,一部分的缘由是国家教育政策造成的,另一部分呢,则是出自社会结构的影响。
举例言之,一些学校的维修工程曾列入第八大马计划,至今悬念重重,尚无下文。故事说来似是咸丰前朝的往事,何致历经马哈迪、阿都拉、纳吉三朝首相,破旧的校舍仍然破旧?
捉襟见肘的师资呢,多达41所微型华小报告这些年月教育部的会议和教育局的课程频密,老师必须轮流出席。这么一来,师资不足不但愈见困窘,也大大地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此外,有的学校也反映,因为非华裔生占了学校的大多数,华小的母语教学因此显得困难重重。老师和学生,乃至及学生之间,都使用国语交谈。这么下去,如何是好?
好了,问题确定了;应对之道,不外乎“制度”两个大字:制度化增建华小,制度化拨款华小,制度化维修华小,制度化栽培师资,制度化发展师训,制度化设计课程……。
可是,标准何在?到了此时此刻,八字没有一撇也就算了,如我前在〈师训不足,华小焉附?〉所引:“2013年副修中文的班级,只有第二学期有修读交际中文,之前课程中的中华文化文明、文学专书,语文技能都已割爱”!
新任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和他的战友既读,不知心里有何具体的打算,还是继续阿叽阿?,抽拉顶磨,顶触揉搓?选前错过了辩论,新马华的领导不妨现身隆雪华堂,和民间一起为威而钢全国的微型华小,想出一帖新药,开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