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505全国大选过后,不利华社的议题与政策不断涌现,这可能除了与如一些友族领袖所发出的“政治报复”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华基政党本身对华社的“自我报复”而选择不进入内阁,导致无人在朝的空窗期,出现和产生了这些不利于华社各领域的局面。
这些话,表面看来甚有道理,但是深入一层去了解,似乎并不尽然。马华自我国独立开始至今50多年,马华都有代表入阁,而且还有所谓的共识制度,可是马华对华社的贡献又如何?
在独立之前,为有效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马华公会、教总以及各州华校董事联合会,在1953年的联席会议上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通称“三大机构”,以共同维护华文教育的生存、地位和合理权益,但在1954年英殖民地发表了《1954年教育白皮书》,建议非英文源流学校开设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班级,以便逐步将这些学校转型为英文学校,深受华社和马来社会的激烈反对。1955年在全国第一次大选前夕,在陈祯禄家举行会谈时,为得到教总的支持,联盟同意一旦执政将修改《1952年法令》和《1954年教育白皮书》,并答应拨款予华校供发展用途,表示联盟的政策不是要消灭任何族群的学校、语文或文化。联盟也要求教总暂时不要提出将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要求,因为当年马华的放弃造成今日华文教育的困境,要是不放弃而继续力争,相信华文教学已经改观,华人在国家的地位也显然会提高,也不会衍生许多限制华校发展的条文。
1960年联盟政府再提出《拉曼达立报告书》时,建议删除“维护及支持我国其他族群语文和文化的发展”,改为“要使国语(即马来语)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教媒介”;同时主张马来文称为国民小学,其他语文源流的小学改称为国民型小学;只有国民中学及英文为媒介语的中学才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其他中学改称为独立中学,没有政府的资助。自1961年起,中学所有的公共考试只能以马来文或英文为考试媒介,并提出华文中学改制。
《拉曼达立报告书》旨在消灭华文教育,但却获马华的支持,梁宇皋时任司法部长,却说华文中学的改制建议,纯粹是为了华校学生的出路著想有什么不好,甚至挑战如寻出达立报告书有消灭华文教育条款,梁宇皋甘愿砍头。
为了《达立报告书》,林连玉遭褫夺公民权,吊销教师注册,禁止发表言论,严元章也被永远禁入联邦。华文教育面对空前分裂。华文中学分为独中与国中。
1967年华教人士申办独立大学,却遭到马华反对。当年的财政部长回答独大筹委会文告说,独大要在马来西亚这样的环境中成立简直比期待“铁树开花更难”,并指责独大具有政治目的。
在1968年中,马华公会总秘书甘文华通过马华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许启谟呈予政府之文件,建议设立一间高等学府以抗衡独立大学之计划备忘录。这倡议的学府即今之拉曼学院。
可见马华对维护华教并不热心,处处与华教对抗。他们为的是什么?其他不合理的教育政策因版位有限不一一赘述。哪一条的政策不是针对华校的发展?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个种族,一种语文,一种文化。而马华又有哪一次是认真力争的?只是掩人耳目做到所谓以协商精神达一定的目标而已,吃亏的是华教与华社,就以最近华小的华语教学时间表为例,教育局原要求270分钟,华总则要求210分钟,结果以240分钟成交,结果还是教育部赢了,马华却做不了什么。
这显得马华软弱,当家不作主,自然会被人骑头上而任人鱼肉。华社的权益自然被剥夺,华人不敢对马华寄以厚望。这两届大选失利是必然的趋势,若不思振作将会更惨。
如今马华党选已经落幕,新的领导层已经出炉,他们要团结上下党员,从新出发,重整马华。首相以要马华服用“政治伟哥”来给予鼓励,但马华虽然作为国阵的第二大政党,势力根本比不上第一大党的巫统,权力更不必说了。马华是否能实现当权又当家,我想如果巫统一日不改变一党独大作风,马华在国阵的地位可有可无,只是点亮别人的招牌,根本捍卫不到族群的利益。
马华要挽回华人选票,就不能任由巫统右翼分子胡言乱语,伤害其他族群的自尊,并且应设法革新国阵的机制及理念,让它成为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推行各民族的公正平等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