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参政成为注目的焦点,应是始于1982年董教总在“打入国阵,纠正国阵”行动下派出几位学者加盟民政党,其中许子根博士还在丹绒区当选国会议员。马华则在1987年力邀国大讲师陈祖排博士参与务边补选,而开启了博士问政之路。
随后“学而优则士”则有冯镇安﹑何国忠。但更早的博士问政例子则是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王赓武﹑赛胡先阿拉达斯两位著名的学者参与民政党的创立,后者还是民政党的创党首任主席。不同于时下顶著博士头衔参政的人士,王赓武和赛胡先阿拉达斯离开政坛后,继续在学术上发光发热;前者多年后出任香港大学校长,后者在马来亚大学则担任校长。
博士参政,其报效社会的热诚不容质疑。即便是担任党主席,如果性格上仍然唯唯诺诺或者经常心猿意马,管你是芝加哥大学还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例如百林吉丁岸的弟弟杰菲里吉丁岸),会读书不代表你就会做事。搞政治与学识其实并没太太干系。台湾的连战就是许子根在芝加哥大学的学长,而且还是政治学博士。
宋楚瑜也是个留美博士,但是在选总统时偏偏就输给满嘴台湾国语的台大法学士陈水扁。另外,哈佛法学博士马英九本身的学历亮丽,但他的博士团队组成的财经内阁,五﹑六年下来,台湾的经济仍然一团糟。印证了博士不一定是搞好政治的保证。
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那是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政治是高明的骗术,那是台湾民进党先驱朱高正博士(他是德国波昂大学哲学博士,现在在中国教书)对政治的解释。书生参政总是比较吃亏的,即便是陈祖排博士,当李金狮自马华署理总会长引退时,林良实本来属意陈祖排博士接班,没想到白头先生林亚礼居然让知书达礼的陈祖排博士来个“孔融让梨”。再者,冯镇安虽然位列人力资源部长,但是在部门内的威信不足。
前马大中文系教授郑良树博士说,何国忠博士走上政治之路为“一位从政的书呆子”。但是,从郑老师爱徒心切的心思,反而让人分不清谁才是书呆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此乱推,2008年马大拉大一群师生,拉著大队到居銮替何国忠博士助选,在郑老师眼里,是否又可解读成“一群书呆子替一位书呆子落力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