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的一位老师,看了笔者上篇文章〈30年后的回想〉后,在我的面子书留言:“说得好:美国的自由教育体系,让人理解为什么美国成为科技强国,也将会持续为国际科技强国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位老师也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那位独中毕业的孩子,也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工作团队成员之一。这项好消息,却令人感慨万分。30年后的今天,我国教育制度在排挤本国人才,不但没有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来的政治封闭,更让资金和人才一并外流。
就如一位美国学者朋友所说的:“美国人对于美国以外的时事,显得无知和愚蠢,但美国人是个愿意包容外来文化,和愿意尝试的民族”。巫统的固步自封,让马来西亚错失成为亚洲先进国的良机。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兴亡不在于永远不认错的民族性,而是敢于承认过错,勇往直前的性格。
我在美国念大学时,就曾经申请免修外语,包括从来没修过的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但校方的政策要求任何理科生,必须选修英语以外的外语,原因是在做研究工作时,懂得外语将是优先条件。我申请豁免的理由是:在中学阶段,我们不像美国学生一样,有选择外语的课程,一时要选修外语相信无法跟上;第二理由是,除了英文之外,马来西亚大部分华裔学生以中文为第一语文外,马来文也是第二语文,而英文严格上来说,是我们的第三语文。
当时系主任召见我面试,不但没拒绝我的理由,一见到我就说中文是国际语文,有条件被豁免,他花了至少半句钟,探索我如何掌握3种语文。我告诉他:我们无法天生就懂得那么多语文,也无法在纯粹的中文环境中把3种语文练得具有同等的程度。但以独中生来说,所谓三语并重的教育政策,是培养我们的语文适应能力。就好像一个多电压变压器一样,在任何国家都可应用,随各国不同的电压,调整插座插脚就行了。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我的女儿一早打开电邮,就非常兴奋地报告说:美国一间排名不错的州立大学,不但录取她进修美术系,还自动颁发部分奖学金。问题是:为何她还没考完SPM或独中统考,根据独中的学校成绩,就可被大学录取?
这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的僵化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出入。马新两国的制度与英国、澳洲、日本、香港、台湾及韩国相似,进入大学的要求,完全以所谓的公共考试(Standardised Examinations)为准;而美国在搜罗各国人才时,却以校本和文化为标准,个人的表现是以他的周遭环境为考量。因此,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特别才华、参与社区义务工作、任何特别奖项,包括运动、文艺等等,都是大学录取该名学生的重要因素。
好几间大学复函要小女交上正式文件时,都不忘以鼓励和好奇的语气问道:英文是你的第三语文?以第三语文来说,你的英文真棒!你们曾经办过华乐与西方管乐综合音乐会?那是件令人感到兴趣的事!
当亚洲社会在自我排挤人才时,西方社会却借助东方的人才来延续社会人文上的领先,我国领导却是直接或间接抹杀人才,将他们逐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