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代文状元》一书,惊讶地发现,历代有事迹可查的600多名状元中,多数人是“正史无名,事迹失考”,而成为历史名人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个现象颇为有趣。
就连才高八斗,在历史上属于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东坡,也不是状元(第一名),为何会这样呢?
由此可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确实不能代表什么。如果说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有何意义,最多只能说考试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力之强弱,考试能力之强弱,所写答卷是否符合当时考试当局的要求和批改考卷者的要求与喜好。至于其它意义呢?可能学生考获好成绩,学校、老师、家长会觉得较有面子,因为,一般世俗角度都认为,考试成绩好即表示“会读书”。
然而,纵观古今,这种“会读书”的世俗之见颇有点站不住脚。因为,一般考试皆过于强调应试能力,且这种考试制度会扼杀学生之个性、才性。且让学生一直忙忙终日只是为了要学生在考试中考获更高的分数和名次,更是属于僵化式的不合理要求。
虽说小学、中学考试的重要性,事关学生的个人前途乃至一生的前途和发展,但是,全体社会皆为考试分数和名次过度疯狂和过分追求,实属荒谬之举。
笔者在高校里遇到的一些老师,也有不过度强调考试分数和名次的,此属智者之所为。其中印象较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师曾说:“如果你是那种只专心一意地想要考取高分数,而本身没有那么一份人文关怀,对整个社会,人类乃至对世界,即使你每一科都考取80多分或90多分和得第一名,我也会觉得你是面目可憎的。”
此话妙绝。因为学生若为了区区的分数和名次而疯狂追求,其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之心已使其显露贪婪之态,更难说还有何人文和关怀了。
古代小说名著《儒林外史》描写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而致疯的范进,也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如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一改先前的态度,而有了老爷大人的官腔。于此即可看出,有些人为了考试而在分数和名次上过度争夺,读书对他们而言,似乎成了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达到了目的,这个工具也就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这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和财富,也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娇娘”……
因此,当我看到报章报道有考生考获佳绩后扔书庆贺时,我只觉得这种行为本身有点荒谬,也很耐人寻味,并值得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深深的反思,并恍然大悟,原来有那么多人因为考试、分数、名次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个性和才性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