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之华的《成就每一个孩子》(台北:天下;2010),我想起一个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每一段话,说的是芬兰,说的是台湾,可是,语境对我们而言,也仍是叮咛,也还是提醒。
“(芬兰的老师认为)学习必须靠时间,而不是靠压力。唯有经过适当的吸收和累积,学生才能学到应该要学的。没有经过适当消化与融会贯通的了解,即使老师在短的时间给得再多,练习和考试得再多,也不过是浇灌进去的短暂记忆和应付考试的教育罢了。”(页31)
话虽如此,可是,这里的作业,往往都是政治决定,官僚做主,老师这一份工,可说完全没有专业可言。这一点嘛,芬兰早有深切的体会。陈之华说:“1970年代的芬兰,在历经一段教育改革后的10年间,发现“由上而下”推动的教改,无法形成最重要的“教学自主”与专业发挥。”(页72)
结果,长期的浇灌,“缺睡、渴眠是国中教室普遍出现的情况”(页131)。陈之华笔下所指,是台湾的场景;可是,对号入座,所有的评语,也还是贴切地反映了我们的困窘。相对的看,芬兰学生的上课时间,微不足道:每日不得超过7个小时。一、二年级每周从19小时起,三、四年级则是23小时,五、六年级24小时,七至九年级30小时。(页162)
说什么“以孩子为中心”,纯属官场的口号,说说而已,不要当真。陈之华援引了Carl Honore的著作,忍不住提出芬兰的教育“不是以热衷目标的家长和官僚的好恶为重”。(页139)
我们呢?我们的教育规划,何尝用心规划?陈之华举例体育课,在芬兰,孩子上完体育课就要去洗澡,“孩子会带好浴巾和换洗衣物到学校”(页140)。炎热如火的马来西亚呢?
说的堂皇,仅此一件,足见格局决定结局。推溯缘由,不外乎上面管得太多,下面教的,学的,一律奉旨遵命。经年累月,大家都累得不可开交。说什么教改,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