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7日讯)中国在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李克强是第一批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先后获授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2013年成为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博士总理”。他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用来追踪经济动向的3个指标,启发《经济学人》创造出“李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而他在担任总理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被投资银行巴克莱(Barclays)(Likonomics)誉为“李克强经济学”。
香港《星岛日报》引述英国《经济学人》报导,2007年李克强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他告诉到访的美国驻华大使,自己更喜欢通过3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包括“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
2010年底,《经济学人》文章以过去10年为时间轴,将“李克强指数”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势对照,发现趋势总体一致,但上下波动方面,前者表现比后者剧烈。“李克强指数”亦受到包括花旗银行(Citibank)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认为此指标比官方GDP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况。
《经济学人》受到启发,便将李克强所言的3个指标做成一指数,并命名为“李克强指数”。
而李克强在2013年3月1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总理,在他出任总理后不久,国际经济界开始把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总结为“李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一词源自英国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巴克莱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列出,“李克强经济学”有3个重要支柱,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向市场放权让利。
巴克莱认为,“李克强经济学”和日本“安倍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著重主动减速、去杠杆和提高经济质量,后者则致力于扭转通缩、重新启动经济增长。巴克莱在报告中称:“但两者的命运一样,都要由本国结构改革能否成功来决定。”
巴克莱对李克强经济学持赞同观点,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不过,李克强本人从来就没有明确提出过巴克莱所指的3大要素,也没有将这3大要素归结为“李克强经济学”。中国国内对这说法也有争议,被指是根据2013年3月李克强上任后掌管经济的思路,以及他的一些做法和说法中推断出来。有学者认为,“李克强经济学”与19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有很多共同点,旨在解决长周期上的经济面临转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