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60万人“过劳死”,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中国电视台央视报导,“过劳”已成中国职场的新常态,而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
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中国的“过劳死”威胁对像,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广告、媒体、医疗、金融、教育等各个行业都不能幸免,其中,资讯工艺(IT)是高危行业。
今年6月,中国知名网站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月台上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因他长期加班熬夜,积劳成疾。近期,苏州一个24岁工程师因加班频繁而猝死;与此同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传来两名青壮医生猝死的噩耗。“过劳死”,再度成为中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智联招聘2015年曾发布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白领上班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指出,逾70%的上班族有过劳的症状。逾57%加班白领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只有26%加班白领三餐规律正常;逾70%的加班白领都有腰酸背痛、精神萎靡、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便秘等症状。
“过劳死”男性居多
中国专家根据92个“过劳死”案例分析发现,“过劳死”以男性居多,公安、新闻、IT、文艺界、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是中国社会“过劳死”的高危险职业;“过劳死”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IT产业“过劳死”平均年龄为37.9岁。
央视指出,许多上班族为了养家糊口、职场升迁或发展,选择“自愿加班”;一旦发生“过劳死”,因法律未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关联性作出明确规定,导致“过劳死”处于无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这种“过劳无责”又加剧了“过劳用工”的肆无忌惮。
面对“过劳死”这一社会现象,中国舆论认为应严格执行劳动法。中国“劳动法”规定8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迄今很多机构仍未贯彻执行。
不过,许多“过劳死”案例与劳动者自身有关,他们多数是拚命三郎,希望在工作中超越自我。因此,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也是一项自我调适的课题。
近70%人日做逾8小时 脑力劳动者压力巨大
中评社报导,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68.6%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
而央视之前报导,因工作压力巨大导致“过劳死”的对象,已经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所在的行业为:互联网(16.1%)、服务(16.1%)、金融(11.2%)、医疗(10.7%)、教育(9.8%)、建筑(9.5%)、传媒(4.2%)和农业(1.7%)等。
25岁及以下的受访者占6.2%,26至30岁的占29.2%,31至35岁的占34.4%,36至40岁的占16.9%,41至45岁的占7.2%,46岁及以上的占6.2%。32.5%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7%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32.1%的人来自二线城市,17.8%的人来自三、四线城市。
调查中,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其中11.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24.3%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大,5.5%的受访者表示不大。
受访者中的王琛,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编辑,他说:“加班是常事儿,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
具体而言,受访者每天的工作时长为:8至10小时(52.1%)、10至12小时(13.9%)、12小时及以上(2.6%)、8小时及以下的受访者占30.2%。
调查中有37.9%的受访者吐槽干不完活儿要“被”加班,且单位没有加班奖励机制。
5种疾病导致“过劳死”
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中,有86.5%的受访者担心,过大的工作强度会影响身体健康,其中24.9%的受访者非常担心,13.5%的受访者不担心。 这是一项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
王琛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编辑,他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上班几年,身体大不如前,人也胖了,皮肤也糙了。”王琛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新媒体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看各种内容,不动弹,还耗神。”
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的徐宁,隐约担心著自己有一天会在工作时猝死,“我们程序员都是夜猫子,经常后半夜下班,周末一睡一整天”。除了作息和饮食不规律,工作要求高也让他感觉心累,“编程是个技术活,大脑超负荷运转,而且编程语言不断更新,程序员的压力就更大了。有时候想只干10年就退休”。
在某文化艺术机构做项目负责人的刘晓燕(化名),偶尔会觉得头疼乏力。她称:“我热爱这个职业和这份工作,加班是没办法的事,我只能尽可能多做运动,从吃的方面犒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