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7日讯)在中国长江存活长达2500万年、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鱀豚,在被宣布“功能性灭绝”9年后,近日疑似再于长江现身。
“十一”长假期间,由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20名义工组成的民间考察队,在长江展开为期7天的寻找白鱀豚行动。
中国传媒报道,考察队前日(4日)在长江安徽芜湖段黑沙洲附近的水域,发现长著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动物跃出水面,疑似是白鱀豚。但当时未能用相机记录这一瞬间。
目前,考察队已经将的发现通报给了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该所已派出科研人员到场调查。
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据了解,2002年,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去世后,2006年12月,中外科学家在长江大规模搜寻40多天后,未发现一头白鱀豚,翌年8月,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期刊据此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意指该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甚至是维持生存的能力。
随后多次大规模考察、每年定点监测、数百志愿者沿江寻找,仍未见白鱀豚的踪影,几近绝种。这几年,陆续传出有人目击白鱀豚的消息,但缺乏确凿证据,促使全国各地义工合作,展开搜寻白鱀豚的考察,以唤起人们关注长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9成因人类滥捕误杀亡
白鱀豚是长江中下游独有的古老物种,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白鱀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类动物,通体雪白,但视听器官退化,声呐系统非常灵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物种之一。
资料显示,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9成以上因人类活动而死亡。一是滥捕误杀白鱀豚,或导致白鱀豚食物匮乏;二是船舶噪音污染、螺旋桨威胁白鱀豚的安全;三是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破坏其栖息地;四是严重水污染破坏了白鱀豚的食物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一个物种持续50年未发现,才可宣告“灭绝”。白鱀豚在2004年还有被发现的记录,说它灭绝言之尚早。联盟还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灭绝必须连续考察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一个生命周期内未发现存在才算灭绝。白鱀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灭绝必须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