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会到小社会,林靖汉用笔谈人生。
现年36岁的林靖汉,曾经从事新闻从业员逾2年时间,如今则是一名华语和英语老师。
在求学期间主修英语新闻的林靖汉,却选择在本地一家中文报馆实习。2008年毕业后更直接“转正”,担任外勤记者。
初生之犊的心态,让其在采访工作勇往直前,也因此搜集了不少热销新闻。从308大选到民生课题,无往不利。
看似一帆风顺的事业,却在他正迈入记者生涯第3年之际,迎来瓶颈。内心衡量新闻价值及新闻背后带来的效应,出现分歧,渐渐扑灭其采访新闻额热忱。
“我每天都在采访,也会有自己的独家报导,然而这些新闻在引起轰动或关注后,往往都没有了没有后续(进展)。那时的我就觉得,我采访目的是为了挖掘真相,可是到最后好像没有为事情带来什么(正面影响) 。”
此外,媒体工作经常不稳定的饮食作息,导致其健康失色,令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小伙子,萌生走出舒适圈的想法。
“刚好,我的小学老师来电,问我有没有兴趣回去(母校)当临教,而我当时只用了2、3天的时间便做出(离职)决定。”
面对主管的挽留,林靖汉要求对方给予其半年时间,倘若察觉教育工作不合适,便会重返媒体业。
事实证明,林靖汉不仅适应教职生活,更在隔年报读师训,2年后便正式成为一名华小老师。林靖汉称,在新闻界的收获便是结识了许多友好的同行。纵使离开媒体圈已有10年,仍然保持联系。
与此同时,便是透过采访工作,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并透过报导的力量,能够助弱势群体发声。
他忆述,过去曾连续报导一名被迫迁而不获合理赔偿者,同时也协助联系人民代议士出面。缠绕多时后,该户人家最终获得分配到一间邻近的组屋单位。
“对方真的感动到流泪,事后还传真到公司感谢我们一直以来的安排。”
他坦言,从事记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著各别不同的使命,惟,都对社会发展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教育学生需软硬兼施
“当记者,你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而老师,则是面对学生和家长。”
他说,教师和记者同为文字工作者,不过,大人世界较为复杂,而学生的感受最为直接、且真实。
他举例,记者因要发掘真相,所以在处事的手法上相对强烈;而面对小学生,则必须以柔制刚,才能走入小朋友的世界。
“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曾经有学生十分反叛,不仅在班上教同学说粗口,而且还会翻桌子。有一次我真的是太生气了,就扇了该学生一巴掌!”
他透露,事后与该名学生的家长会面后,了解到其家庭破碎,而该学生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惟,他坦言,有关事件令其十分自责。
他坦言,至今仍时刻叮嘱自己,对待学生需软硬兼施,并且面面切入。传统地一味体罚已不是教育唯一途径。
“就像我会跟学生谈未来规划,最近也会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文。可能他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但是至少他们现在可以先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强调,对比填鸭式教育,让孩子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法,更能激起他们对学习文字的渴望。
不断进修充实自我
于2010年开启教育生涯的林靖汉,过去分别在双溪大年和红土坎执教,辗转之下,于多年前回到位于丹绒士拔的母校任教至今。
他说,教师日常工作十分忙碌,周一至周五,几乎一整天的时间都落在工作上。故其十分重视周假及假期,以便透过进修课程及手艺学习,充实自己。
林靖汉透露,平日爱好爬山,也坚持每周健身3次,过去就曾在台湾骑机车环岛,生活十分有活力。
除此之外,他也会趁著周末,携妻子一同参与各类的手工艺术坊。热衷于各种休闲活动的他,也会固定参与在国内外举办,与教育相关或是个人提升的课程。同时希望透过与国际教育工作者交流,能够加强教学方面的知识。
“去年我参加北京华文学院的教学研习班,从160位学员中夺得十大优秀学员。”
虽然目前已经获得硕士学位,不过他表示,不排除日后会放下教鞭,朝其它目标前进,其中包括考取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