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2日讯)“政治”两字向来是校园的禁语,不过,随著国会提呈降低投票年龄至18岁,教育青少年有关正确的政治知识必须从校园开始,以便学生满18岁时,能依据当时对政治格局的看法实践公民权投票。
我国校园向来对政治人物、政治口号、政治课题设下门禁,任何有关政治的事宜都仿佛都很敏感,于是乎不能提、不能说和不能议论。
然而,若投票权年龄在国会修宪通过降至18岁,那么在校园内求学的中学生就是往后大选的首投族,如此一来,是否还要继续避免中学生接触“政治”呢?
董总多元族群与文化发展考察项目主任江伟俊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政治涉及深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校园作为启蒙青少年如何判断与明辨是非的要角,更无法回避教育学生正确政治体制及制度的责任。
“时代变迁,18岁的青少年不再懵懂无知,在网络资讯发达的时代,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接触各种资讯包括政治、政党、政策和社会问题。”
“问题是,他们是否能明辨是非、辨别真假,而校园就是最重要、最正规的管道,连贯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识读媒体平台的资讯、逻辑思考和判断其信服力。”
对此,华社研究所研究员庄仁杰受访时表示,虽然目前校园并未有授教政治知识的科目,不过,教育部可考虑让校方透过公民教育科传达政治知识。
“所谓的政治知识指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倾向投票哪个政党或偏帮哪个政党等含有政党色彩的‘洗脑式’宣导。”
“校园传达的政治知识,是指我国整体政治制度的操作,如三权分立、民主选票的操作,以及司法独立的重要性等。”
他补充,如今网络资讯发达,中学生可透过网站或社交媒体获得政治资讯,不过相比学校经筛选及系统化的政治知识,网络资讯相较杂乱无序,而学校教导的知识将有助减少学生摸索和筛选的时间,并更有效掌握正确信息。
了解政治 宣导正确公民责任
降低投票年龄是希盟自去年执政后一直扬言要兑现的承诺。坊间对此动议持不同的看法,有者反对主要担忧中学生心智心智不够成熟、不了解政治及轻易遭政党操控。
为何我国中学生无法给予我国社会信心,无法在满18岁时,做出明睿决定,投下最神圣的一票呢?
江伟俊表示,我国中学生对于于公民权的意识依然薄弱,予人感觉绝大部分中学生都对政治冷感,不关心国家时事。
对此,他认为,此问题可透过加强公民教育,宣导正确的公民责任与角色改善。“教育部从今年6月开始,在国小学恢复授教公民教育科目,成效如何仍有待评估,不过,透过此教育科目,学生将接触及了解公民权利和责任。”
“我们要教育学生知识层面的公民意识,也必须让他们参与及实践公民权利,让他们满18岁后,就能作出投票选择。”
他也提及,一些国家如香港和日本的制度,允许学生在中学时期设立学生会,以民主投选的方式投选学生会领袖。“此方式就好比模拟选举政府,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到公民教育的同时,实践民主投选。”
他指出,我国人民总想要青少年中学毕业后就能融入社会,却又在校园时期将学生与公民社会该履行的责任区割,促使许多青少年与社会脱节,产生偏差。
提呈修宪应调整被牵涉层面
庄仁杰认为,在国会提呈修宪降低投票年龄之际,也需提出调整牵涉层面的制度及方针转变等。
“一般上,提呈修宪的当儿,会‘伴随’一些制度上的调整或未来方案的转变,譬如会否修改公民教育的课程纲要,而在此次即将降低投票年龄的修宪动议,未听闻将附上任何制度调整的计划。”
他认为,政府会否在修宪通过后是否有部署,或改善教育制度,或其他方面的调整等,是需要被关注及探讨的事。
无论如何,他希望国会能通过此项修宪动议,让18岁青少年也能行使公民权利。
资料档:公民教育起死回生
教育部原订将公民教育重新纳入2013年至2025年教育大蓝图,却于2014年废除小学的公民教育与地方研究科目,反之,增加历史科目。
教育部长马智礼去年11月透露,全国中小学将在2019年中旬恢复授教公民教育科目,课程内容包括反贪、爱护环境、人权和公路安全。
此外,政府也会将反贪污的内容纳入幼儿园的活动教学,以便实现从小就灌输学生反贪的价值观。
今年5月,《东方日报》记者探悉,国内有一部分政府学校已收到教育部通知,指全国政府幼儿园及中小学从今年6月至11月,在每个月的第4周以一些课程的整合模式来教导公民教育科目。
涉及整合课程的科目包括马来文、英文、历史、宗教科及道德教育科目,而有关科目的老师会被安排上课,以了解公民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