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个澳洲家庭乘著名为“海猴”(The Sea Monkey)的帆船航行各地,途中,一家四口目睹了东南亚海洋遭受严重的塑料污染,不忍看见如此“惨况”,于是在大马启动“海猴计划”(The Sea Monkey Project),6年来,推动了一系列海洋塑料污染解决方案和教育活动。
今年4月初,大马正值得行动管制期,来自澳洲的卡洛斯斯丁兰德(Carlos Steenland)与家人一起被困在刁曼岛上。期间,一家四口可没有闲著,积极利用这段日子回收岛上的废弃渔网和船用物品,绞尽脑汁将这些废物“变身”为有用的物品。回溯6年前,这家人原本正逍遥自在地乘著“海猴”四处航行,无意间惊见东南亚一带的海洋严重被塑料垃圾糟蹋。“我们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决定当起这片海洋的守护者”,身为一家之主的卡洛斯说道。
今年年仅15岁的薛妮斯丁兰德(Sydney Steenland)是“海猴计划”的主要发起人,项目以马来西亚为基地,除了鼓励本地民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也把废弃的塑料回收再利用,避免海洋沦为塑料垃圾的最后归宿。其实他们早已到过许多国家,对东南亚各国并不陌生。卡洛斯透露:“我们起初并没有打算常驻于大马,但自从有次停靠槟城后,我们一家深深爱上这里,渐渐地将大马作为据点,展开这项环保计划。”
薛妮解释:“‘海猴计划’主要透过塑料升级改造(Upcycling)及推广环保教育,解决大马的塑料污染问题。我的父亲也打造了一款塑料回收机器,除了用作觉醒教育,也为这里的单位和组织提供培训、机器供应,并打造独特的回收塑料产品。”这些产品包括杯垫、花盆、钥匙圈、书包、文具等等。卡洛斯表示,他的塑料回收机操作方法简易,许多人看了都表示感兴趣,并向他们下单订制。他说:“单单在去年,‘海猴计划’就售出了超过10台塑料回收机器。”目前,这款移动塑料回收机已经遍布国内各地,包括停泊岛、刁曼岛、森美兰热拉务德基原住民村、雪州梳邦等,同时亦销售至泰国、新加坡及英国。
从小灌输环保意识
除了制造回收塑料用品,为了推广爱护海洋、劝导大众减少使用塑料,“海猴计划”走遍国内各区进行公开讲座、校园讲座、工作坊、一日捡垃圾等教育活动。身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薛妮比起一般同龄人多了不少实际磨练的机会,包括公开演讲。年纪轻轻的她曾多次代表组织在澳洲、大马和新加坡的学校进行演讲,以及举办工作坊。“我始终相信,要让民众减少塑料的使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孩著手,从小给他们灌输环保概念,把爱护环境、爱护生态的意识根深蒂固地刻在心中。”对此,卡洛斯亦回应:“如果能够改变小孩的思维和生活习惯,那就有望影响家长们一起改变;等到多年以后,当小孩们成为社会栋梁,就期许由他们来带动社会的改变。”
走入贫穷社群 提供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猴计划”亦走入国内许多贫困乡区、原住民村庄、难民社群,教育他们投入社群手工业,除了有助减少当地的塑料垃圾,更能为相关社群提供就业机会。卡洛斯透露,团队通常选择穷困、偏僻或有垃圾回收问题的社区。“我们向这些社区群众讲解塑料污染带来的伤害及影响,并培训、激励他们收集塑料废料,再进行升级改造。这可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入,从而改善生活,同时减少社区垃圾,美化这片土地。”
此外,“海猴计划”曾与非政府组织“让原住民妈妈独立”(MOAMI)合作,到原住民村庄展开社区清理运动。他们将当地的塑料肥料粉碎后,代替碎石混进混凝土中,用以建造人行道,也以回收塑料建造栅栏。此外,团队也为当地社群提供培训和塑料回收机器,借此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
这样的工作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第六个年头,直到去年,“海猴计划”才有了专属的工作室。卡洛斯语重心长地说:“这个项目没办法挣钱,我们的经费向来都是源于售卖机器和塑料回收产品。”访问当天,团队每个人其实都非常忙碌,不时需要回复短讯、电话及电邮,面容也显得疲倦。尽管如此,他们疲惫的表情中依然渗透著满满的喜乐。
推动环保的过程十分艰辛,卡洛斯坦言,要说服民众使用废弃塑料的改造品并不容易,毕竟很多人依然认定那是垃圾原料而无法接受。“尤其是城市人,他们宁可花多一点钱购买所谓的名牌包,也不愿选用塑料回收包,明明两者具有相同功能,且后者的品质一点也不差。”他表示,废弃塑料改造品未必会比全新材料制成的产品逊色,而且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善;他希望消费者可以放下成见,认真思考生态环境与全新原料,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每当发现付出的汗水得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就足以让团队感到开心和感动。薛妮说:“我们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能竭尽所能为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卡洛斯亦表示,有机会深入认识各族群的人文和生活,同样让他们感到欣喜,“过程中我们结交了好多新朋友,也因为有机会接触各族群文化,我们的眼界也变得更开阔了。”
加强宣导力度 降低塑料污染危害
该团队创立之初,曾与本地环保组织Fuze Ecoteer和Biji-Biji Initiative合作了约一年,后来才独自运作,除了最初的一家四口,团队也迎来了更多成员,其中包括余佩炜和伊曼(Iman)。
毕业于国立大学(UKM)海洋生物学的余佩炜曾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工作,偶然在活动中发现“海猴计划”的塑料回收机器能够轻易将回收塑料再循环运用,当场深受吸引,后来加入组织,目前担任活动协调人。她强调,真正的解决方式不是回收塑料而是要减少和取代塑料。“我们非常需要大众的配合,若大家不支持回收产品,不停购买新原料产品,回收工作会变得难以持续。而且,将回收塑料升级成有用的日常品并不简单,需要耗费时间设计。”余佩炜也坦言,许多公司喜欢借“海猴计划”的名义来宣传他们“支持环保”。“他们其实并不愿意付诸行动,配合举办真正有助于塑料问题的活动。当然,一些真心帮助改善环境的公司还是存在的。”
同样修读海洋生物学的伊曼毕业自登嘉楼大学(UMT),她负责与合作的弱势社区联络,向他们宣导有关塑料垃圾的问题,协助他们对废弃塑料进行升级改造。关于大马的塑料垃圾污染有多严重,她觉得从国人的日常消费习惯就可见一斑。“如今几乎所有物品都装在塑料容器里,短期内要民众改变生活习惯并不容易,但许多人仍然不了解塑料污染的严重程度,即使知道了也未必愿意做出改变,因此宣导的工作绝不能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