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是时光,不变的是老店。几乎在每座城市,都有被忽略的传统和传统文化,传统的老理发店便是一例。
从小就不喜欢理发,小时候跟著妈妈去理发店剪发,动刀之前只有一句:“剪短”。在同一间理发店剪了十馀年,可惜当能自己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店早已结业。长大后重新看看这些老地方——老理发店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藏身在吉隆坡苏丹街Kompleks Selangor里头的老理发店——香格里拉(Shangri-La),迄今已有近四十馀年的历史,它是苏丹街目前硕果仅存的旧式理发店,由现年72岁的老板娘梁维玲(维玲阿姨)张罗著。
踏进这家老店,陈旧传统的摆设,搭配计有约数十年历史的妆台及铁椅,老顾客半躺在铁椅上,让阿姨熟稔地为其刮脸理发,画面让人犹如走入时光隧道。
店里最年轻的阿姨也年过50,最年长则的快要80岁了。从前雇用的年轻助理当家,从小姐时期做到如今白发苍苍,惟手艺依旧。和阿姨们一样年纪的,还有一角的理发工具。
维玲阿姨逐一介绍著理发工具:“我们不用电动须刨(刮胡刀),而是用剃刀和手剪的,可是现在这些工具已没有再生产了。”她笑称,不少理发用的剪刀、剃刀都是一磨再磨,用习惯了就舍不得更换。
“从初开店用到现在,每一台(机器)都还能操作,也不会发出噪音,你不得不佩服以前的东西比较耐用!”维玲阿姨脸上流露出赞许的神色。
后继无人,撑多久是多久
维玲阿姨做了四十多年,虽早退休年龄,但因舍不得老顾客,故以半退休性质经营著理发店。大部分上门的老顾客都是熟客,他们大多将一头银丝烫成又密又曲的小卷,俗称“阿嬷头”,或七三分线的“阿公头”。
有些顾客甚至已是相交40年的老朋友,三不五时总会过来这里挖挖耳、刮胡子及理个发。维玲阿姨笑著补充:“安娣安哥(老太太、老先生)的生意比较好做,他们很死忠;年轻人贪新鲜,不会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做头发。”
别期望阿姨们像流行发型师那样有创意。维玲阿姨说,她对现时流行的发型一窍不通,然而她从来不担心自己被潮流抛弃,管他流行千变万化,只要剪刀功夫好就不用怕。
全靠老顾客捧场
“我来这理发有二十多年了,洗脸、理发、掏耳朵一套下来,很痛快!”刚理完发的老伯竖起大拇指。一旁忙著理发的阿姨也跟著搭腔,说:“我们不用问客人想怎样剪,我们知道他们要什么!”她说,很多老顾客光顾了老理发店一辈子,从他们父母年代至今,都超过三四十年了。
掏耳、刮胡子都是老手艺,深得老顾客的喜爱,但说起怎么把手艺传承下去,维玲阿姨便充满了忧虑。她直言,如今许多时尚发廊设立,吸引了年轻顾客,造成传统理发店顾客都局限在乐龄人士。“以前,理发师傅必须身怀一身技艺,如梳、剃、剪、染等等,懂的人不多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了。”维玲阿姨感慨说道。
“这行业没有退休这回事。可是当老师傅一个个离去,这个行业很快就会消失了。”老店继承无人,维玲阿姨笑说:“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吧,就当回馈一些老顾客。”
传统式微,营经手法已经改变
从少女时代就开始学剪发的维玲阿姨,见证了理发行业在这期间里的变化。她回顾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人们生活富裕,越来越注重形象,促使理发店如雨后春笋。
到了1980年代后期,随著时代进步,各种新式发廊、美容院相继开业,特别是到了1990年代,负离子烫、挑染等等各种烫染手法花样百出,传统理发店做不了,于是生意开始清淡,理发师傅们纷纷转行,理发店也都关门了。
维玲阿姨感慨今时今日理发行业的运作模式已改变,有别于以往的家族式经营,现已是拥有丰厚资源的集团老板,以连锁方式来经营。另外,她也指出:“以前,理发师需要40分钟至1小时为顾客做好理发的全套服务,但现在因为竞争大、要快,可在15分钟之内做好,即所谓的‘quick cut’。”
“以前剪头发很便宜,如今的理发店,动辄要价上百令吉,却仍有顾客愿意上门!”维玲阿姨自嘲岁月流逝,传统理发店今非昔比,之后又一脸认真地说:“老理发店虽已是夕阳行业,但我们仍然有现代理发店无法取代的特点。”她指,现代理发店只提供染、烫及剪发服务;传统理发店则提供其他形形色色的服务,如剪发、洗头、为男顾客剃胡子,甚至洗脸、按摩等。然,在现代人脚步越来越匆忙、潮流瞬息万变的日子里,又能有多少人深刻理解新衣哪有旧衣好的道理,并身体力行支持与保护老行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