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周五)适逢“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正是马来西亚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各大商场以中秋节主题的布置甚是精致亮眼,大小团体也纷纷举办园游会让大家同欢共庆。
本期《东方上爱FM》请来马来西亚花灯艺术协会理事李暐豪及马来西亚大专青年协会理事颜基浩,来谈谈大马华人迎接中秋的民俗风情。
同是90后的两位嘉宾分享他们在中秋佳节时,期待与亲友团聚庆中秋的欢乐时光。
李暐豪表示,小时候对中秋节的印象就是,离不开与家人的月光会。
“最期待的就是去亲戚家庆团圆。把灯笼挂在衣架上,然后一起吃月饼,一起赏月。这就是我小时候对中秋的印象。”
颜基浩则坦言,中秋节是他小时候特别期待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与家人团聚聊天的好时光。
“我来自大家族,表兄弟姊妹之间的年纪都差不多,就会聚在一起玩耍,玩各式各样的灯笼,吃饱后和父母绕新村走一圈,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至于中秋节具有特色的传统——提灯笼的由来,李暐豪表示,这要追溯到2000年前西汉的时候,原本只有在元宵节才提灯笼,一直到唐太宗时期,因钟爱灯笼,因此唐太宗鼓励在中秋节提灯笼,才渐渐演变成现在的文化。
颜基浩补充,我国中秋节提灯笼的习俗,则源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先辈,大多数从广东、广西一带迁移到大马,把那边的习俗带来这里传承,同时也受到香港电视节目文化的影响。
马来西亚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挂灯笼庆中秋,李暐豪说,他的中国朋友反而对此感到纳闷。
与中国有异
“一些中国朋友家里过中秋节都没有提灯笼的习惯,他们因而对此感到好奇。他们只有在元宵节才会提灯笼,而不是中秋节。”
他说,在跟中国留学生的交流中,他得知中国北部如四川等地有中秋提灯笼的习俗,但基本上还是中国南部较为盛行。
李暐豪也分享中国与大马华人庆中秋的不同之处。“虽然感觉中秋对华人而言很重要,但我们更觉得冬至大过年;相比之下,中国朋友则认为中秋这个节日大过冬至。”
“我们马来西亚中秋节没有公假,与农历新年相比,马来西亚相对比较更注重后者。”
中国中秋节最为应景的食品莫过于菱角,寓意聪明伶俐,除了拿来吃,还可以当成菱角车,作为有趣的应节玩意,但李暐豪观察到,普遍上在大马,这个玩意儿还不太盛行。
颜基浩则表示,“煲蜡”、在美禄罐外围刻上各种点点图形、点蜡烛、用叶子玩煮菜等,都是大马在中秋节独有的文化游戏,而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
没列公假 年轻人少特地庆祝
李暐豪坦言,中秋节在大马并不是普天同庆的节日,也没有公假,而部分年轻人并不会刻意去庆祝中秋节,或延续该有的中秋习俗。
“他们会祝你中秋节快乐,但是他们不会特别去庆祝中秋节。”
“我觉得马来西亚缺少经营中秋佳节温馨的感觉,毕竟只有一天的节日,也不是特别主流。”
我国在音乐创作上也有中秋节歌曲,李暐豪以山脚下男孩创作家喻户晓的《月亮圆》为例,该歌词非常贴切,趁这个佳节就是让孩子更了解传统文化的由来。
颜基浩也分享,每每听到中秋节歌曲,就会让他特别想家,他也呼吁大家趁中秋佳节回家与家人团聚。
两位嘉宾都曾在大学时期筹办中秋文娱晚会。李暐豪表示,当时筹办的中秋节活动,都会以一些好的传统观念作为主题,如孝顺,然后每年中秋节就会用不一样的概念接下去办。
“我们办活动不只是延续传统,也想要与时并进。因为我们总不能只拿著一本历史文化的书籍,来了解一个文化,这是特别难的,尤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现代化,进行‘包装’,让他们接受这个东西。”
中秋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如何发挥马来西亚全民团结的作用?他说,这方面,商家可以推出清真月饼,让友族朋友也能一起品尝月饼,其乐融融。
月饼商机化 口味推陈出新
每每中秋将至,市面上的月饼都会推陈出新,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都从月饼的口味、包装等下手改良,不知不觉中变得商业化,失去了传统的味道。
对此,嘉宾皆认为,这其实不见得是件坏事,在商业化的带动下,生产更多新口味的月饼,即能带动商机,亦能传承文化,何乐而不为?
颜基浩表示,月饼的推出,拼的是“颜值”及口味,月饼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新口味有可能吸引顾客瞩目尝鲜,月饼商家也得以开拓新市场。
李暐豪坦言,现在的市场确实越来越商业化,但是优势就是有层出不穷的创新。
他认为,如果是在一个很好的体系下进行商业化,除了赚钱,亦能把这项文化传承下去。
“以前的月饼也不会刻意去控制糖分,但现在可以看到商家会推出无糖或低糖月饼,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他解释,以前的传统口味,可能有些人不太爱吃,但是榴梿月饼的新口味,可以吸引喜欢吃榴梿的人,自然地也接受并延续了吃月饼的文化。
两位嘉宾皆表示,中秋节吃月饼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对他们而言,中秋节就是要跟家人共享月饼。
颜基浩认为,佳节是亲友相聚的好时机,到了中秋节,除了跟家人一起吃月饼之外,也会想要亲手送月饼给朋友,借此机会约出来见面喝茶。
开讲嘉宾:马来西亚花灯艺术协会理事李暐豪、马来西亚大专青年协会理事颜基浩
电台主持人:谢劲程、丘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