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在2010年宣布兴建全长51公里的第一捷运系统(MRT Line 1),首阶段工程已建峻,预计在12月正式启用,届时势必改变巴生谷区民众搭乘公共交通系统的习惯;而全长329公里,横跨北马4州的双轨火车也在去年杪开跑。
我国多个主要城市都面临著车流量过多而交通堵塞的现象,这些公共交通系统是否能协助各大城市改善交通状况呢?
城市土地运用兼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直言,在今年12月和预计在明年启用的第一捷运系统(MRT1),并不会让巴生谷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只有到了2022年第二捷运(MRT2)启用,才能看到改变。
他解释,今年12月只启用了第一捷运中的半条路线,无法让整个交通大环境改变,而明年第一捷运全线正式启用,也只能改变“发展走廊”周边的交通路况。
“分别在今年12月和明年启用的第一捷运只是捷运系统计划中的其中2条路线,不能全面改变路况。若不完善辅助的巴士系统,效果其实也不大。”
他称,除非是到2022年,一切捷运系统,即长达150公里的第一捷运和第二捷运的路线如期完工并启用,才能看到全面且完整的改变。
驾车文化已成型
他表示,尽管我国公共交通系统在表面上非常蓬勃,以及有积极的改善,但实际上其发展已慢了至少10年。
他说,纵观我国这10年来在交通方面的发展,对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有著一定的阻力,如私人轿车容易购买、驾驶成本低和建设大量高速大道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在鼓励人民使用私人轿车。
“当这个(使用私人轿车的)文化或习惯建立了,才想要改善公共交通、让人民多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对道路使用者的吸引力变得非常低。”
他指出,我国对于城市和房屋的规划,不曾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其中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第一里和最后一里路,即如何抵达公共交通站的问题。
“我们在城市和房屋规划上完全没有倾向于使用公交,尤其是在如何抵达公交站的问题上,一些人会叫家人前往公交站接送,但这并不是一个长远之计,也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他以新加坡为例,车站距离家不到2公里,骑脚车就是最理想的交通方式,反观我国,就算车站距离家仅2公里,也没有环境让人民骑脚车来往车站。
“车站就在半公里外,走路是最好的交通方式,但在城市地带,走路会经过很多大道,也没有灯火通明、环境安全的行人道,这是我国需要改变的。”
他坦言,我国公共交通系统的素质没有达到基本水平,包括安全、可靠性和舒适度与私人轿车完全无法比较。
他强调,公共交通是综合性的系统,并不是增加一两条捷运路线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包括了德士、巴士和轻快铁等都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每个公共交通的模式都无法被取代,我国各个公共交通却出现各自为营的状况,它们应该要有良好的协调,才能进一步改善公共交通系统。”
轻快铁未必适合每个城市
城市土地运用兼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表示,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征,轻快铁或是有轨列车未必适合每一个城市,交通发展仅注重于巴生谷一带之说,是不成立的。
他说,每个城市的人口、社会背景和发展演变等都会影响当地的交通发展环境,如巴生谷一带早在10年前,其道路就已无法承受日益增长的车流量,轻快铁成为其中一个舒缓交通的选择。
他指出,在一些比较小的城市,如巴生、怡保等二线城市,轻快铁却未必是最好的公共交通模式,反倒是巴士可以发挥所长,因为它更加的人性化。
他称,策划公共交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协调和连贯,否则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就无法有效地操作。
“即将启用的捷运系统(MRT)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所有各自为政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在一起,人民需要的是全面和综合性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负荷各个方面的需求。”
他说,公共交通系统有超过5种不同的系统,包括德士、巴士和轻快铁等,在互相协调之下才能在整个综合性的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优点。
他表示,对公共交通系统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决心,将让国内人流和物流带来巨大贡献,因为这意味著经济活动开始活络,国内发展进入另一个阶段。
他以去年启用的双轨电动火车(ETS)为例,连接吉隆坡和北马对我国地理来说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做法。
“双轨电动火车是很好的开始,虽然距离未能缩短,但时间缩短让人流可以自由流动,经济活动也会增加。”
改善公交基设 提升道路文化
城市土地运用兼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表示,我国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和道路使用者的道路文化应该要提升,才能让公交系统进一步地提升、吸引更多使用者。
他以新加坡为例,车站距离在半公里、2公里和5公里处都有良好的规划,道路使用者分别使用走路、骑脚车和乘搭接驳巴士的方式,都能轻易及安全地抵达目的地,进而提高使用公共交通系统的机率。
他说,公共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包括行人道、脚车道和接驳巴士等,这些设施在先进国家或大城市内都屡见不鲜。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给巴士一个机会去发挥其效用,当它有效地操作,服务会更倾向于乘客、更加人性化。从这一方面看到,公共交通系统给予用户的便利是非常不足的。”
“为提升巴士效率,早在20年前就已有国家推行各种新措施以缩短巴士路程,包括设置巴士专用道、巴士可以在单行道上的特定车道逆向行驶等,但我国到现在还在讨论推行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他补充,吉隆坡在20年前就已经设置巴士专用道,但道路使用者往往连紧急通道都闯入,根本不理会该车道是否为巴士专用道。
“提升道路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先进国或其他大城市中,驾驶者都有专用道和紧急通道的意识,会给予优先,但在我国别说是巴士,连救护车也常受阻。”
在这个科技时代,任何交通讯息都可以通过手机和应用程式查看,他建议有关当局可以利用这些科技工具。
“在新加坡搭巴士如同搭电梯,手机应用程式可以查看任何讯息,包括巴士在哪里、什么时候会到等。但在我国,空等巴士的状况不在少数,而且有时候巴士站不仅没有遮雨棚,连灯光也没有,只有一根柱子(巴士站牌)。”
“乘客不应在日晒雨淋的状况下站著等车,这些细节必须要留意。”
开讲嘉宾:吴木炎(城市土地运用兼交通规划专家)
电台主持人:谢劲程、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