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要成为广播人需身具十八般武艺,字正腔圆、语音优美、语句通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机会可谓是万中挑一。但在综艺及娱乐文化普遍的今日,部分电台并不重视广播人的语调、遣词用字;而在数码科技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只要能掌握这项科技就能在网上开展自己的节目,可谓人人都能成为广播人。
目前许多知名艺人都跨界发展,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主持,多线发展不少见。在诸多电台开始在节目上进行区隔的情况下,国内媒体人普遍认为,让节目脱颖而出的法则,就需回归最基础的两个特点──好主持人、好资讯。
《品牌与连销》杂志总编辑萧宏隆说,谈及广播,每个电台的招牌需回到资讯,因为听众记得的是特色的节目。
“若问听众若干年后,会记得的是什么节目,应该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节目,很少是什么娱乐节目或是长时间播歌的节目。”
他说,电台要走得远,必须重视资讯质量,包装的手法可能比较不同,可以采用一些幽默有趣的方式来传达重要资讯。
主播魅力成考量
萧宏隆认为,广播人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因为大家想要听节目是听主持人说话。而他考量是否聆听某个节目的要点包括主持人的气质、内容及呈现方式,语音是其次,主要的是主播魅力。
“他说,主持人形象要鲜明,不是明星形象,而是主持风格、气质。我觉得这是马来西亚广播目前所缺乏的一块,为什么会有人说广播界会遇到瓶颈,这就要回到广播员素质有否提升。”
他说,目前许多主持人因为同时主持多项节目,因此让听众对主持人的形象失焦,难以形成鲜明形象。
谈及电台转型应该专注于资讯或是娱乐,李璘呼吁电台领导层需先重新审视办广播的初衷,而各观众群体所希望听到的元素有所不同。
“其实我本身希望能够并重,虽然是并重,但也是有个百分比,至于多寡如何拿捏也让人头疼。”
“有些人认为,听歌?我的优盘里面有几百首歌曲,为何要听电台的选曲?而电台播的也未必是我喜欢的歌曲。”即使是谈及资讯、听众也能透过不同管道取得资讯,因此电台以怎样的方式传达资讯也很重要。
打造专业电台形象
广播人李璘形容,主持人是节目灵魂人物,所以他在开始主持节目之前,功课是否都做好了,时间允许或否都很重要。
她也建议爱FM打造专业电台形象,而这也需要主持人邀请更多专业人士嘉宾讨论议题。
她说,若要安排广播人主持这类专业节目,必须确保他对这些题材是触类旁通,有所了解。
她也说,目前很多主持人都走出户外,因此个人特色很重要。让他们的人和节目可以联想在一起,只要想到此人,就能联想到他的节目,或是从节目想到这个主持人。
“我们有很多活动是好的,但是否比重方面能否平衡?是否有充裕时间把节目准备好?有没有时间空间自我提升、阅读、参加课程、多方面接触?多些时间观察身边人事物、多点思考。”
主持人徐晓薇就说,目前广播人是处于两难,要兼顾娱乐和资讯部分是不容易,许多时候可能会蜡烛两头烧。
专家补充:电台有“招牌菜”才能吸引听众
《品牌与连锁》总编辑萧宏隆表示,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发音可能令听众产生距离感,因此维持发音标准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讨论艰涩的课题,或许可以拉近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
他认为,“生活化”并非降低语言或语音的标准,若主持人为了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以较口语化的方式发音,降低本身专业的标准程度是不必要的,且会在节目收听上显得格格不入。
“你可以把它变得很生活化,但是一定要维持水准。”
萧宏隆指出,广播电台的定位不同,主持人可依据收听群众的喜好,调整发音的方式。就算改走亲民路线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说,节目的素质是吸引和留下听众的关键。因此,电台必须有自己的“招牌菜”,表现独树一帜的风格,每周至少抛出7个掷地有声的节目。
面对广播电台百家争鸣,听众各有所好,电台是否该因应不同收听族群而转型?萧宏隆表示,听众的收听习惯不易改变,只能抱著听众“在习惯之余顺便听我的节目”的方式拓展收听族群,主要还是必须固守堡垒区,锁定既有的收听民众,否则两头不到岸。
他认为,广播电台的门面功夫很重要,行销宣传可直接影响收听率,若宣传得当将影响民众对电台产生正面印象。
嘉宾开讲:主持人若发音不标准难成典范
中文广播电台扮演传授标准华语的角色,学校教师也常鼓励学生多听电台,学习标准的咬字发音,若主持人为走“亲民路线”而自我矮化,发音不正确,恐怕未来无法再肩负让民众参考与学习的使命。
新纪元学院教育系讲师李璘表示,中文电台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本地中文台不只是本地人在听,因为近年越来越多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因此中文电台的听众并非只有本土华人。
“若广播电台播放的都是‘街市华语’,可能令人怀疑,难道马来西亚的华文水平只有这样吗?”
专业形象须有准备
她强调,主持人的语言能力不专业,相对的,说出的内容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灵魂人物必须拥有专业的形象,给人感觉只要看到你,我就相信你。”
她认为,主持人必须靠事前充分准备经营专业形象,包括拟写讲稿、了解嘉宾背景,以及训练主持功底。
她指出,固定班底和播出时间也能加强听众对主持人的印象,例如爱FM主播张吉安展现人文色彩的《安全考古地带》,形象鲜明,令人记忆深刻。但她也担心,若主持人同时主持多个节目,恐混淆听众对主持人的印象。
谈及主持人发音、腔调应维持“字正腔圆”的标准或改走“亲民路线”,李璘表示,不需要强迫主持人讲北京腔和儿化韵,但马来西亚拥有本土的“标准华语”。她举例,“如果林志玲身材走样,你会有什么想法?她的专业是模特儿,就会有那个标准去要求她。”
她认为,作为专业人士应遵守相关规范,若主持人的咬字和腔调不标准,或发音错误,都可能损及专业形象,“我觉得是哪个专业就该有哪个专业的样子。”
网络文化影响新一代素质
新媒体从部落格的长篇大论到微博的只字片语的演变,是否可能降低年轻人的语言能力,进而影响新进广播主持人的素质?
新纪元学院教育系讲师李璘对此深感隐忧,她表示,过去至少还有部落格可以书写成篇的文章,但经过网络文化的更迭,现在的推特、脸书只需要留言,甚至更简捷只是按“赞”,恐导致年轻一代缺乏成段成篇完整表述的能力。
“能不能一句话简单利落地将你要讲的话表达出来?成段成篇的表达会不会让人听了,搞不清你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关系呢?”
网际网络的使用习惯可能影响年轻人口语表达的能力。李璘担心,未来能不能培养有素质的年轻人担任广播主持人。她提到,现今有些中学生的作文程度令人“汗颜”,甚至更严重的,她所教导的媒体系的学生竟然抄袭范文。
她也指出,过去的广播主持人说话词句优美,出口成章。“扭开收音机你还没听到资讯,先听到的是漂亮的语言使用。”
听众来电:主持人面书分享增互动
近年网络发展迅速,许多广播电台纷纷设立面子书粉丝专页,利用新媒体另辟交流管道,听众女士玉馨来电表示,听众和主持人透过网络互动,接受资讯的速度非常快,持续往下发展会看到更好的成果。
她指出,主持人将节目上提及的内容,在面子书分享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她说,尽管自己多数选择上网获取资讯,但做家务不能浏览网络时就会收听电台,尤其特别关注健康、心理和人生规划的节目,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获取新资讯。
她表示,自己的习惯是根据工作内容的性质,选择收听不同风格的节目,工作时段较常收听音乐类型节目,夜间时段则倾向选择聊天谈心的节目。
她也说,自己很怀念小时候听过的广播节目,无论是广播剧或娱乐节目都很吸引人,让她念念不忘。
开讲嘉宾:
李璘(前电台主持人及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讲师)
萧宏隆(《品牌与连锁》杂志总编辑)
报导:苏正义、黄科量
电台主持人:徐晓薇、邓佩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