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哔、哔……闹市中总免不了这些扰人的鸣笛声,不同的按喇叭方式,所诠释出的意思也不一样,其中善意轻拍的喇叭声有著提醒作用;相反地,恶意长按喇叭的行为,却只会造成他人困扰。
然而,刺耳的鸣笛声不仅造成噪音污染,同样对他人造成困扰,那“鸣笛文化”到底是改善抑或是添乱呢?本期《东方热话》邀请了2名活跃于华社团体的青年,即霹雳杂货行会长蔡尚国和霹雳韩江公会青年团长马强森畅谈此课题。
新上任的交通部长陆兆福月前建议国内驾驶者培养“鸣笛文化”,以鸣笛让违规驾驶的人感到羞愧,有助于减少道路违规的事件发生。
这番言论从部长口中而出,马上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争议,有者认为不该把“鸣笛文化”带进我国,有者则赞同其说法,有者甚至开玩笑指往后若按喇叭引起对方不满,直接回答说是部长“教”的就行。
霹雳杂货行会长蔡尚国表示,对于“鸣笛文化”,他个人没有所谓的赞同或不赞同,而他并不反对在适当的时候鸣笛,但如果是论及禁止鸣笛,他就会绝对不赞同。
他认为,这并非霸道的做法,皆因人类发明车辆的时候就有此功能,若连“喇叭”都不可使用,那车辆的“喇叭”还有什么功效。
长按最不恰当
“车内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功能,而车笛的存在就是为驾驶者提供便利,最重要是我们的心态要正确,知道自身的出发点是什么,不要滥用这个功能。”
他说,偶尔当另一名驾驶者没注意到旁边或后方的车辆时,正在开车的你会按一下喇叭作为提醒,这并非一种不礼貌的做法,就如很多人都说喝酒不好,但喝酒其实也能让你认识朋友,只是大家的观点不一样。
霹雳韩江公会青年团长马强森也同意蔡氏的说法,他指出,其实按喇叭也有各种方式,即短短按一声、间断按数下及长按喇叭不放等,其中长按喇叭是最不恰当的“鸣笛文化”。
“一般上,当我们处于紧急状况或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个自然反应就是鸣笛,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这种属于‘提醒’的‘鸣笛文化’才是我们应有的行为,而非随意乱按喇叭。”
他认为,驾驶者也应懂得自律,在住宅区、医院及学校等范围内,都应尽量避免鸣车笛,因为这些噪音都会影响到他人作息和上课。
建议系统化鸣笛方式
蔡尚国直言,长按喇叭固然惹人讨厌,但轻轻拍一下喇叭,也许可获得大家的公认,如日本“闪双黄灯”以示谢谢的行车礼仪,同样被日本人所接受。
他举例,消拯车或救护车的警报声也很大声,但人们为何不会觉得烦躁,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紧急提示,而会赶紧让路。
他因此建议陆路交通局设定一个系统化的鸣笛方式,让初学者学车的时候多学一两条相关的交通法律,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车笛,把鸣笛当成是一种信号,用于提醒其他驾驶者。
马强森则表示,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在交通灯前停下来的时候玩手机,偶尔会因玩得太投入而忘了注意前方的交通灯已转绿,直至被其他驾驶者鸣笛,才发现已经可前行。
“我是认为,既然大家都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就应该要有责任心,倘若前方的驾驶者顾著玩手机,交通灯转绿了也没反应,如此我们可以先闪灯提醒对方,如果对方仍没有发现,我们才来鸣笛也不迟。”
蔡尚国认为,国人也不要标签鸣笛为惹人厌的东西,其实鸣笛就是一个简单的功能,只要善用就能发挥其功能。
“这就归咎于教育了,中国也有很多地方禁止鸣笛,如广州市区,由于车子的数量甚多,若大家同时鸣笛就会造成噪音,因此无论是车辆还是摩哆皆不可鸣笛,以避免乱按车笛的情况为市民带来困扰。”
轻鸣就好 不乱发泄情绪
很多时候,鸣笛是造成冲突的起火点,鉴于这个原因,许多驾驶者都会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而不敢对违规者鸣笛。
蔡尚国指出,当驾驶者遇到双列停车,造成无法移车的情况,与其一味地长鸣车底打扰周围的人,不如下车到附近的店铺寻找车主,并告知对方其车子阻碍交通,要求他把车移开,如此事情就解决了。
他形容如接新娘时,迎亲车一路不停长按的鸣笛法,是最容易激怒他人的鸣笛方式,驾驶者若是要提醒对方违规,何不轻轻地拍下车笛,只要有发出声音就好。
“驾车就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家在同一条路上驾车其实也算是一种相处,不要把情绪放在鸣笛上,相信只要忍一忍、想一想、让一让,另一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此外,马强森表示,家庭教育也是其中一个影响,父母不应该把不好的鸣笛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观念和习惯都会有样学样,渐渐地就会自然养成习惯。
他举例,现在大部分小孩都由父母亲自接送,很少会像以往的学生自己乘搭巴士,若坐在巴士上发现巴士司机鲁莽驾驶时,会觉得这是不正确的行为,惟当坐在父母的车内,就算看到父母的举动一样,也不会有任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