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组织颁发会员子女奖励金,原是平常的事,虽然奖励金数额不高,却起著激励作用,也是社团回馈会员的一项最实际的回应。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丁点的奖励金数额,是否还有吸引力,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是值得社团领导人探讨和深研,探讨奖励金是否应继续颁发,又或重新赋予新使命,让奖励金制度更灵活运用。
本期《东方热话》邀来2名华团领袖分析,到底奖励金是否应继续扮演激励子女动力的角色,还是让它随著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瓜拉姆拉县华堂主席韩炳森认为,尽管时移势易,华裔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好转,但奖励金制度有必要持续进行,其中一个主因是有颁发奖励金的社团,组织活力也比较强。
他指出,无可否认,社团如果有奖励金制度,尤其是血缘性组织和姓氏宗祠,当可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血缘或姓氏宗祠组织,凝聚乡亲的力量,壮大组织,为组织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他说,假如一个社团没有任何足以吸引焦点的活动,形如死气沉沉,不会有人有兴趣参与,更遑论要把组织壮大及发挥,这些只能沦为空谈。
参与社团组织超过50年的陈亚峇认为,早在60至70年代颁发社团奖励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鼓励会员子女努力向上,奋发学习;其二是减轻家庭负担,这对当年一个家长如果有5个孩子以上的家庭而言,确实不可小看这丁点数额的奖励金。
为社团带来动力
他说,虽然此情此景现今社会已不复出现,但获得过奖励金的会员子女都会有感恩之心,力图作出回馈,加入成为会员就是一个实际的回应,可达到多方面功能。
他说,社团组织往往求才若渴,如果这些受惠的会员子女主动加入,有助社团年轻化、专业化,为社团带来更大的动力,全面发挥社团功能。
所以他认为,社团奖励金不应废除,应持续进行,本区的各社团组织长期颁发奖励金,已反映出奖励金不但能激励子女向上向善,努力用功读书,同时也成为子女保持优良成绩的推动力。
赋予新使命 扩大惠及面
韩炳森表示,今天的奖励金制度应更具伸缩性,不止要让受惠的子女感觉到社团会馆的这份心意,同时也要让子女知道没有不劳而获的真理。
今天社团组织的变化也很大,但在奖励金制度方面没有多大的改进,还是很保守地依据会员子女的表现给予奖励,这点他认为,应该重新给奖励金定位。
他说,过去社团会馆处理奖励金的方式是参考学业成绩而定,当然今天也一样,只不过应变通,除了奖励学业成绩优良的子女外,是否也应考虑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课外活动优异、学术性比赛有卓越的表现等,还有尚可考虑奖励学业成绩进步的后进生奖。
他说,曾有会馆增设这些奖励,取得不俗的好评,如今也有一所姓氏宗祠今年开始也增设这些奖项奖励,相信对该宗祠长久而言是一项实际的帮助。
领导人有必要洽商
当然,上述建议如何执行,也得胥视组织本身的财务能力,但他的看法是,实际上许多社团组织或会馆都不缺基金,一小部分的社团甚至可说财务状况非常强稳。
他认为,关键只是这些社团领导人有必要坐下来洽商,探讨和分析如何提升奖励金制度的生命力,重新赋予新使命,让奖励金制度更灵活运用,惠及更多层面。
总之,他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社团奖励金制度应存在,不应被扭曲,而且须不断赋予新使命,好让奖励金更实至名归。
广招新血 发挥功能
陈亚峇表示,社团组织领导人一直高喊接班人青黄不接,新一代对社团组织不感兴趣,如果通过颁发奖励金诱发青年加入社团组织,是否可为社团组织树立新风,从而培育未来接班人,也是值得领导层深思的课题。
他不讳言,确实有一些社团组织因为老会员逝世,又没有新血加入,造成会员人数逐渐减少,相对的领取奖励金的子女也越来越少。
不过,这不表示该社团组织基金运作出现问题,反之有充裕的基金,但却没有会员,所以领导人应该努力改善,广招会员,让奖励金的运作继续存在。
他说,当前的社会不断进步,数额不多的奖励金已不能和当年的功能同日而语,60至70年代的奖励金只有10至25令吉,但实实在在地帮助到贫穷的家庭。今天的华裔社群,生活水平已提升不少,相应的,各社团组织也不断调高奖励款项。
目前小学的奖励可达到80令吉,中学也有120令吉,甚至也有奖励进入大专的子女,有关奖励约150令吉,虽然数额并非很高,但还是有其价值,受惠的子女至少认为本身凭自已的努力,考取好成绩,光荣地领取奖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