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讯)学者指历史课本内容若编辑不当,恐会造成后代对历史悲剧无感;而正视史实有利于国民团结,特别是认同彼此对于国家的贡献,同时尊重各族间的宗教及文化差异。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接受《东方日报》采访时表示,近来在吉打发生的慰灵碑事件,正正反映时下人对于日军侵占马来亚3年8个月的历史认知匮乏,所以才会出现“不敏感”的状态。
他指出,于2014年推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其中5年级的历史课本,里头以图表简单呈现马来亚和婆罗洲被殖民以及占领的时代演化。惟在陈述细节时,却出现不均的现象。
“历史课本放大英殖民时期的解说,甚至占了超过一半的版面;反而对日军暴戾侵略我国的史实只字不提,然而后者残杀国民的噩梦并不亚于其它殖民国家。”
他说,二战时期的日军,暴戾地侵略他人领土,更采取非人道方式对待人民,此段历史不能被世人遗忘;反之,应该作为借镜,提醒后代,战争所带来的伤害。
“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但历史不该被遗忘!特别是国际间一直对于日本没有正视在二战时期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日本)甚至还篡改历史教科书,误导该国子民。”
他说,正视历史并非挑起仇日情绪,而是引以为鉴,教育下一代人战争及侵略带来的损伤和痛苦难以磨灭,故勿重蹈覆撤。
除此之外,他强调,我国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恬然不耻的行为一直皆持以批判角度,惟如今国内的历史课本却选择性“淡化”日军侵略史。
加剧种族分歧
“以前政府宣布在小学推行历史课本,用意是为了让国人更了解自己国家,透过史实感受先贤的抗战精神,以及各大民族团结一致,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心力。如今教科书却淡化被日军侵略的历史,岂不是与当初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认为,有关当局倘若放任历史内容不够扎实,种族间的分歧只会愈渐严重,而人们也不能良好地参照过去对比现在,破坏国家和谐发展。特别是各源流学校的历史课本还是参照马来文版本,全数翻译,这也象征所有种族都读著一样的内容。
他举例,若人民掌握足够的史实,在面对种族课题时就会反思,而不会一味地被别有居心人士分化。
另外,王鸿财在华理会副主席彭德生陪同下受访亦透露,针对吉打慰灵碑事件,该会将召集10大华团商议,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他亦补充,华理会早前已获教育部通知,由华团建议的人选已被邀请加入历史课纲检讨及修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