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店铺后巷或垃圾桶范围发现老鼠蟑螂,本来不是新奇的事件,不会太让人感到惊讶。倘若换个地方,比如在你常光顾的面包店里发现有只老鼠出现在面包托盘上,或者在你常用餐的餐馆里有只老鼠从天而降?相信这些地方有老鼠出没,不但会引起恐慌让你感到恶心,还担心你是否已把不卫生的食物吃进肚。
近来有关饮食处理方式不妥善及餐馆卫生不达标而被勒令暂停营业的报导陆续出现于各大网络媒体,掀起轩然大波。其中大热报导涉及的知名食品店引起公众对食品卫生问题密切关注。此时,食客才意识到他们常光顾的餐饮馆卫生状况竟然多么糟糕。
根据1988 年《防范和控制传染病法令》第3 4 2 条文(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Infectious Diseases Act 1988/Act 342) 霍乱、伤寒、甲型肝炎,痢疾及食物中毒等被列为“需上报通知”的五种食物与水传疾病(Food and water borned iseases)。据卫生部《2017年健康指数报告》(Malaysia Health Indicator 2017),食物中毒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项,每10万大马人中有55.2个病例。因此在控制转染疾病的政策上,防范食物中毒策略上应居首位。再来, 《马来西亚成人营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外食者估计占人口一半以上,所以餐馆的卫生是危害的源头之一。
一系列食品安全体系
2009年食品卫生条例的设定与生效,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食用及减少经食物与水传疾病。饮食业的执照发出,是该条例首要的参考依据。首先,这条例规定所有与食品相关的行业,若涉及储存、包装、保存、食品加工、输运,或销售等功能都需向卫生部注册。
换言之,所有餐饮业者、餐车、提供食物及处理食物餐馆、食品加工厂等必须注册在卫生部的全国食品安全资料系统,过程完全免费。违例者将面对罚款不超过1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两年或两者兼施。
食品安全须从农田开始实践直到餐桌上,体系环结繁多,所以任何一节都有可能被污染。身为食客的我们不可能全程监督食品安全。但至少可在用餐的范围内监督及评估即将下肚的食品卫生安全。卫生局为了确保用餐安全卫生,而设下了一系列的门槛。其中最为人知的是餐馆里的餐馆卫生认证标准,一般都会挂在餐馆内展示。这是地方政府与卫生局联合监督的认证,以确保业者遵守食品卫生条例,改善卫生水平同时也提高食品安全。
我国餐馆卫生认证标准有三个等级,分为A,B和C卫生等级餐馆,评估餐饮馆里的环境设计、卫生措施、烟油污垢及垃圾处理方式,食物储存方式等。这评估每年进行一到两次,所以业者须随时符合卫生部标准方可过关。
食物卫生条例不足
此外,在餐馆开张营业前,业者须申请餐饮执照并呈上相关的资料给当局进行评估。申请文件所需包括:餐馆的平面图设计、水源装备、卫生间、厨房装备、烟油污垢及垃圾处理装备、员工的健康状况及他们的食品处理知识等。值得一提的是,餐饮业者必备有食品卫生课程证书,目的是确保涉及餐饮的工作人员备有食品处理方式的卫生基础知识。所以为了取得餐饮执照,理论上餐饮业者可说是清楚掌握食品安全及餐馆卫生知识。
因此, 对于食品卫生知识及餐馆环境的卫生, 业者责无旁贷。餐馆开张营业后,餐馆卫生认证标准就成了卫生清洁的衡量。在这情况下,业者须保持餐馆的环境卫生条件、确保食物储存完善妥当,员工(包括临时工人)定期打伤寒症预防针以及适当的洗涤设备和设施。因此,餐馆理应确保每时每刻符合所有的“卫生条件”而没理由出现“不卫生”的情况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或餐馆因卫生问题而被令停业。
虽然我国有食品卫生条例政策来监督餐馆卫生和确保食品安全,但食物中毒事件仍层出不穷。《2017年健康指数报告》显示,在2009年食物卫生条例生效前食物中毒的每年平均病例是34(2002年到2008年)然而条例生效七年后(2010年到2016年) 的每年平均病例却增高至50.62。这反向趋势恰恰反映了食物卫生条例的不足,即使那条例看似较完善的政策。
餐馆卫生认证标准必须每年更新,相关单位也常针对餐馆卫生联合展开取缔行动。为了确保餐饮业者时刻保持餐馆卫生,并对付那些不符合卫生条例的餐馆暂停营业,直到他们符合卫生标准方可继续营业。身为食客,我们不能只依赖食品卫生条例政策和执法单位,本身也可成为监督官确保食物安全卫生。
食客助监督卫生
其实要监督,一点都不难。食客可以根据卫生局设下的几项卫生标准条文规定,自己作评估。其中最明显的是餐馆工作人员的穿著。他们必须穿搭围裙、包鞋、戴上口罩、把头发梳起戴上帽子等,这是餐饮业基本的卫生要求。如果食客发现餐馆员工不符合以上的基本条件,可考虑是否还要继续在那里用餐或举报业者的不卫生行为。
若有个管道是可让食客转达相关消息给执行单位,那么防范经食物与水传疾病就事半功倍了。当然前提是食客和餐饮业者须对食物安全及餐馆卫生的重要性有所醒觉。如此一来,不管是在外用餐还是自家厨房烹饪都能避免食物与水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