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二财长阿末胡斯尼,在预算案焦点小组会议中提到,大马家户平均收入,已从2009年的4025令吉,升到2012年的5000令吉,平均增长率为7.2%。与此同时,基尼系数也从同年0.441,降至0.431(2012年),显然,依然较泰国(0.4),印尼(0.37)与印度(0.33)等失衡,却也有所改善。
对于家户月均收入,大马的增长率,大体上是每10年倍增如1990年为1,167令吉,1999年为2,472令吉,2007年为3,686令吉。
只是,如何解读这些演变,则得掌握细节。以贫穷率为例,连发达国美国,均高达15%!(2010年),且在实行福利国的西北欧,平均也高达7%!大马既非发达国,也非福利国,怎么会低至3.8%?究其因,在于贫穷线的门槛,门槛放低,贫穷线自也水落船低,比方说,在2010年,西马的贫穷线是,一家平均4人,月均收入为720令吉。这么低的门槛,显然与现实背离太远。实则,在2009/10年,大马的家户月均支出为2,195令吉,远高于贫穷线。由此,我国的贫穷率降幅虽颇为显著(如下表),却并不真实反映国民的经济状况。
同理,对于家户月均收入,或是人均收入(2012年为30,809令吉),也应看到,这只是不论贫富,加总起来除以调查人口,或全国人口的平均数,它完全无法反映收入或财富的实际分配状况。至于大马的基尼系数演变情况,则如附表。
从表中可看出,尽管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在于拉近贫富不均,可进入1990年代后,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主因之一在于,收入与财富高度集中于顶尖1%,甚至是0.1%人口手中。此点,可从大马10大富豪总资产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中一窥究竟。若仅从收入,而不包括财富在内的算法,一向以来,大马最高20%收入层,均占到家户总收入的50%左右,比西北欧的近35%高得多。
收入财富分配不均
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均,固然不是理想状态;只是,若富人的收入或财富来自生产性活动,也不必仇富;毕竟,没有适当诱因(Incentive),有才能、有创意、敢冒险的人也不会持续地去创富创业,进而为社会带来财富与体面的就业机会。易言之,也得对收入与财富的性质与来源,有所区别,而不宜一昧仇富。以新加坡为例,其基尼系数与大马相当,且百万富豪的集中度全球最高;然而,新加坡的治安却较大马好得多。
之所以,在于大部份的新加坡人均是,居者有其屋,储蓄率也高,公共交通相对便利,一般物价也不算高(除了屋价),警方也不像大马这么腐败。同理,香港基尼系数虽也与大马相当,可有约六成的居民,住在政府补贴的公屋,大大减轻了生活负担,外加上一般物价不高,公交便利,就业不难,治安自也相对好。而政府要持续地补贴公屋,自也得有可持续的收入,方可能永续经营。
易言之,对不同性质的收入或财富差距,要有所区别。毕竟,政府也需要有可靠的收入,来进行缓和贫富过度不均的不良后果,如从供给面提供可负担的房屋、教育、培训、公交,以减轻普罗大众的生活负担,与加速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这才是双赢的政策思路。因为,高失业、高生活费、高犯罪、高腐败,比因实绩制(Meritocracy)导致的不均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