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吉隆坡何清园一带原为野林区,即本地人所俗称“山芭”(今何清园附近Jalan Pudu一带,早期亦为野林,当部分地方开辟后,华人名之为“半山芭”)。华人将野树清除后,除了部分地方种果树外,其余之地多植橡胶树。2011年落成之“何清园时装批发城”(前为政府电气局员工所住四层楼)所在地,原本为锡矿场(俗称“佛郎”),停采后方填回平地。

早年何清园一带野林中应长满不少Pokok Kenanga(中文名不详,冀识者告知),故马来语叫何清园为Jalan Kenanga,此类树木所开花朵为黄绿色,有股清香味,夷兰属,学名为Canangium odoratum。何清园四周由汉都亚路(Jalan Hang Tuah)、辛炳律(Jalan San Peng)、陆佑律(Jalan Loke Yew)及铁道旁古路律(Jalan Pudu)所环绕。

大约在1910年,华人陆续前来何清园一带搭建亚答板屋(有少部分住民在亚答屋顶铺上防水沥青布,俗称“油布”)或白锌板屋。可能由于早期有不少木屋居民在屋前或屋后一带种植蔬果,故人们俗称木屋为“菜园屋”。

本地人所叫之“何清园”为泛称,其实所谓何清园是指由“何清园”、“海南园”、“新海南园”、“马来园”、“兰桂园”、“林志园”、“叶成园”、“精武园”、“西朗园”、“陈占梅园”等园口所组成之一大片土地。住民绝大部分为华人(当日靠近今循人中学旁有个印度人民居,而为数甚少马来人则多属住在“皇家屋”之低级公务员),整个华人社区通行粤方言。

当年凡在园主土地上搭建木屋者,均须向有关园主缴纳月租,至于收费高低,须视居者屋地大小而定(如属政府地则不须缴纳)。

20世纪30年代,有位英殖民政府公共工程局承包商,名叫“何清”者,将其所购置一片土地命名为“何清园”。1932年,何清在其园地上建成一排六间双层店屋(今仅存“新海天茶室”旧店,余皆拆除重建),自此由何清所建6间店屋即成为该区地标(时下何清园新地标为“何清园时装批发城”)。

20世纪60年代,何清所建6间双层店屋,由今日“佳城海鲜饭店”一边算起,依次为“东利酒庄”(今为“丰隆银行”)、“强记杂货店”(今为“优佳丽时装有限公司”)、“保和堂药材店”(今为“大家乐潮州粥饭店”)、“毛记杂货店”、“元裕兴杂货店”(两间店今为“马来亚银行”)、“新海天茶室”(今为“绿子批发有限公司”。店屋左旁楼上直柱以水泥塑“民国二十一年何清园”9个字,今“民国”二字已逸)。

“联胜堂”弘扬中国功夫

何清园虽云是党人汇集之地,然亦为雅士蕴藏之域。如擅写诙谐文章及杂文作家李英华(李系德)、语文评述作家谭荣楷(周循梅)、书法家吴鹏飞、陶艺兼作家黎美容(晨砚)、水墨画家黄乃群、油画家范友卓、南洋报业经理黄超明、大马摄影家张子良、尊孔中学名师陈运新、楷书体书法家刘纪三、杂文作家曾任道(甄供)等。

马华作家曾任道于上世纪80年代,多习惯于深夜四时过后写专栏(曾君每日在《星洲日报》服务至深夜四时),故称其在报上所写专栏为“何清园夜话”。甄供于2003年所出版第九本杂文,亦以《何清园夜话》作为书名。

当年何清园文人雅士多不为人晓,反而武术师傅较为人知。何清园因有国术团“联胜堂”之设,故早期何清园人习武之风颇盛,一班著名武术教练云集联胜堂授徒传艺。昔日联胜堂之十大师傅为陈林稳、吴来、江华仕、张胜、张荣坤、郑强、区尧、陈效早、黄壬申、叶福才(叶坚嫡孙)。

联胜堂(亦称“群胜堂”,今名“隆雪联胜国术团”)由阮荣、文祺、文旺、黄佐荣、尹沾等人创办于1930年,初期堂址位于紫竹林邻近之“仁信园”(今旧飞机场路“MAA马联保险大厦”)。1933年迁至何清园毗邻之“马拉园”(今靠近何清园北塞一带)继续弘扬中国功夫。

私会党之另一面

何清园昔日以私会党闻名,实为时势所使然,试想早年南洋各地,何处无之。百年前马来亚华人领袖,如叶亚来、郑景贵、陈亚炎等人俱为私会党人,就算中国政府所谓革命先行者之孙中山先生,又何尝不是私会党员。

若吾辈单纯视本国华人私会党为暴力集团或黑社会组织,未免囿于陈论,以偏盖全,有欠公允。上世纪二战前后之本地华人私会党组织,应是一种“华人利益团体”及“抗日爱国团体”。

华人私会党人于平日固然多为“战斗者”,然一旦族人面对困境时却又化作“保护神”。著名马华作家甄供(曾任道)在其所撰《何清园夜话》<后记>篇内,即有如下描述:“马印对抗的年代,有十三名死囚等候被送上绞台,他们的家属惊闻恶耗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半山芭牢狱门前进行和平请愿,不料遭到镇暴队前来强行驱散。听父老说,当年何清园里有正义感的黑帮人士就挺身而出,加以阻止,遂与警方发生冲突,场面顿时紧张、混乱。警方冲入何清园里搜寻,却没有逮到任何嫌犯。这样,它的知名度便大大的提高了。”甄供所言,正反映华人私会党之另一面。

20世纪50、60年代,何清园华人私会党有两大组织,即“二和四”及“十八仔”,另外尚有印度人私会党,名“386”。1969年513后,在环境骤变及政府严厉打击下,何清园私会党组织终于瓦解冰消,风飞电散。

李剑桥何清园演讲

1959年6月,时任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之李孝式爵士长郎李剑桥(李君出生于英国剑桥,故名),代表联盟(帆船)参选雪兰莪州沙叻选区(Salak Constituency)民选州议员。时何清园人称李剑桥为“南岛张瑛”(张瑛为20世纪50、60年代之香港著名粤语电影小生)。

当年除了政界人物访问何清园外,亦有数位香港艺人至何清园拜访。如“番生黄飞鸿”关德兴(艺名“新靓就”,20世纪50年代始拍黄飞鸿电影,多达一百多集,有长寿片王之称)、粤剧红伶南红(原名“苏淑眉”,粤剧师承红线女,20世纪50年代始拍电影,60年代为电影红星,70年代为电视艺员)、擅演探长之李鹏飞(亦为粤剧艺人)、粤剧丑生刘克宣(电视艺员刘志荣之父,亦曾经参加电影及电视演出)等。

“三业”首选之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何清园成为“三业”首选之地,所谓“三业”是指“运输业”、“布匹业”、“制衣业”。

60年代时,吉隆坡地区之制衣厂多开设于甲洞及半山芭乐园一带(陈秀连路亦有一两间)。进入70年代,制衣业者开始进驻何清园,当日何清园之制衣厂绝大部分设在二、三、四楼。在制衣业兴旺时,何清园制衣厂约有百余间左右(包括家庭式制衣者)。

1987年经济风暴发生后,何清园不少制衣厂在资金难以“回笼”情况下纷告歇业。当本地服装厂大量减产或停产后,商家改由泰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入口服装。进入90年代,中国及印尼市场相继开放,初期时批发商多至印尼采办。

1988年,印尼发生大暴动,此后商家才积极往中国订购时装。由20世纪80年代起,在拿督洪细弟及其弟拿督洪来喜与同业共同努力打造下,何清园终于崛起成为全马时装批发中心,同时亦为东盟之主要穆斯林服装批发市场。时下在马来西亚时装批发商工会所推行之资源整合与共享资源政策下,何清园时装批发业得以蓬勃发展,稳健前进。

目前何清园时装批发公司须已达三百余家,然其发展步伐仍在向前推进,2011年落成之“何清园时装批发城”(黄严庆创办,2012年5月26日正式开幕)即为至佳明证,批发城已成为全马第一家一站式时尚品批发商城,何清园已稳步朝向成为大马之“南大门”目标迈进。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录部分文章。原文请参考《学文》杂志)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姐姐无法接受妹妹离去 “没了这个开心果全家都快倒下”

阅读全文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 死者李紫柔妹妹促严惩司机“一命赔一命”

阅读全文

出游翻船4家人落海全亡 爸让13岁儿躲保冷箱中活命

阅读全文

凶嫌疑针对“暴走团”噪音骚扰 珠海多区禁广场舞

阅读全文

西西里洪灾 车冲出大海

阅读全文

撤网捕石甲 鳄鱼误入网送命

阅读全文

孙和声:限购汽车与能源消耗

东方文荟

据报导,最近广州继北京、上海、贵阳,而实施汽车限购制,限购是否好的政策,姑且不论,可亚洲许多大都市车满为患,倒是颇普遍的...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为大时代留下记录

东方文荟

马来西亚的政治,在近十年来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敦马哈迪医生手中接过首相棒子的阿都拉,上任初期,形象良好,给人的印象是...

阅读全文

孙和声:政治变革的动力来源

东方文荟

什么是政治变革的动力?答案可说不一而足,革命,如1917年的俄国革命;战争的结果,如二次战后日本与德国的美国主导型变革;...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重写历史与当代大马——《当代评论》第二期绪言

东方文荟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 to Croce)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本期《当代评论》以“重写历史”为...

阅读全文

陈锦松:公布财产乃民主重要进程

东方文荟

反对党领袖安华是否拥有20个银行户口,存款超过30亿令吉?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个严肃的问题?有趣的是如果有30亿,今后...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玲珑谷赢得世遗又如何?

东方文荟

悠悠霹雳河,平地一声雷,事前无预告,突然拿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简称“世遗”)!原来它的上游西畔玲珑谷的石器时代人...

阅读全文

詹缘端 :人民的历史

东方文荟

──《移山图鉴--雪隆华族历史图片集》上册代发刊辞过去百年来,马来西亚史及雪隆历史研究长期是西方学人专属的学术疆域,本地...

阅读全文

孙和声:左右轮替周期浅议

东方文荟

美国史学家施来辛格Schlesinger在其《美国历史的周期》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人生如在梦里过

东方文荟

──章诒和笔下女囚的故事书局新书上架,是章诒和的《杨氏女》。书本封面写上“章诒和情罪小说系列”,我一阵纳闷,那个写文革往...

阅读全文

孙和声:从人药大战谈起

东方文荟

人药大战与人机大战,是《医行天下》一书作者萧宏慈,在其书中的用语。这是萧氏感叹当代医学过度用药与开刀的不良倾向。这种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