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发坦言,现在即便有知名度,但还是为赚钱忧 愁,为下一部片烦恼,“这一行有高有低,一定也会 有拍出烂作品的时候。开拍下一部影片时,要经历的 和新导演是一样的。我必须赚钱,所以去教书,也写 剧本,这是现实。”他说人生里有很多错过,但事实 是要等到成熟以后,才会意识到那是错过,也因为这样,只能好好地去经历并且享受每一个当下。

2016年廖克发完成他的首部纪录长片《不即不离》,但因内容触及马共课题,被大马电检局列为禁片,他因此开放线上免费放映,7天内吸引10万人观影,在本地引起不小的话题。本科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系,当过小学老师,廖克发说他没有电影梦,拍纪录片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所缺失,想要把那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给找到。

新加坡国大毕业后,廖克发在当地任职小学老师,待了四五年后,27岁那年,选择到台湾国立艺术大学修读电影系,“我去台湾念书是因为那里相对自由,我想去感受新加坡所没有的大学生活。我主修金融和市场,大家只想著如何赚钱,不会去想谋生以外的其他事。”他说:“惭愧地说,我当时申请就读的其实是电影硕士班,我去面试,他们问我有没有作品,我说没有;问我是不是因为侯孝贤而来,我说不是。”知名导演侯孝贤是台艺大前身国立艺专毕业生,如今是台艺大名誉文学博士。

后来,校方要求廖克发先取得电影的本科学位,他心想“没关系,反正只是想体验大学生活”,也就接受了。“我靠著之前的存款上大学,大二下半年时,积蓄花得差不多了,这书是念不完了,就把剩下的钱用来拍摄短片《爱在森林边境》,拍完后,没上大三,就回新加坡电影制作公司工作。”他坦言,辍学是因为大学生活已经体验够了,虽说那时已经爱上了电影。

因为拍片, 廖克发有机会和很多陌生人交谈,还在世的马共成员也都已入耄耋之 年,散落在大马之外 的土地。找上他们谈 那一段不知道能对谁 说的过去,廖克发感 觉到他们想在离开人世前,把故事交托给 一个人,无论那个人是谁。
因为拍片, 廖克发有机会和很多陌生人交谈,还在世的马共成员也都已入耄耋之 年,散落在大马之外 的土地。找上他们谈 那一段不知道能对谁 说的过去,廖克发感 觉到他们想在离开人世前,把故事交托给 一个人,无论那个人是谁。

短片获奖 决定未来方向

《爱在森林边境》是廖克发的第二部片子,第一部短片是大二时描写女性情感,关于堕胎课题的《鼠》。这部片在2010年一举夺得台湾金穗奖优等学生作品奖和最佳导演奖,也决定了他未来的走向。他忆述“《鼠》得奖时,我在新加坡工作,某天深夜,接到台艺大指导老师吴秀菁的电话,她问我在干嘛,我说我在打工啊,在拍减肥节目。她骂了我一顿,说没多少人大二就能拿到资金拍片,如今还获奖受肯定,她说我应该珍惜这样的命运。”于是,他领了奖金后,回到台艺大完成了学业。

2017年2月向廖克发约访时,他希望能以宣传片子为主,表明不想接受个人宣传,所以统一拒绝个访。一年多后再次提出邀约,终于与返马参与自由电影节(Freedom Film Festival)的他见面。他说自己其实并不抗拒个人专访,只是大部分时候希望人们关注影片大于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然而,矛盾的是,纪录片常常投射创作者的情感。他说:“拍纪录片的人就是让被拍的角色面对心里的怪兽、心里真正害怕的东西。我拍《不即不离》时,怕的是父亲,害怕去整理疏离的关系,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逃跑,试图离得远一点。”

追溯过去 容纳真相的细碎复杂

《不即不离》对廖克发而言,是相对重要的一部片子,他试图追溯原生家庭的历史,为了了解曾是马共成员的已故祖父,不得不“试图靠近”父亲,主动向他提问。

“拍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这部片会被禁,它以家庭为出发,谈的是很Common(普遍、共有)的问题和课题。”他坦言:“我觉得自己有所缺失,有很多‘为什么’需要被解答,包括当初我因为不喜欢马来语而选择念独中,但原来在我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上本地大学的机会。我心里是很郁闷的,为什么条件如此受限,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因为拍这部片,我逐一地去回看这些过去,为它们找答案。”

一般认为,纪录片必须是真实的,被看作历史的记录。廖克发直言:“其实很难为纪录片下定义。纪录片必须要吸引人、能打动人,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拍片的人不是法官,他只是制造了氛围和情绪,让你自己去思考。”他认为,我们念书时读的历史是平面的、线性发展的,我们对那些人事物不抱任何情感,“真相本来就是细碎复杂的,我们必须容忍它是这样的,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一部分,对也好,错也好,要采纳这个说法还是另一个,拥有都接受的胸怀才是真正的多元。”

《不即不离》说的是和马共有关的历史,但大马人未必能从中找到共鸣。廖克发直指:“大 马人觉得很多东西和自己无关。说起多元社会, 很多人会提到大马,但其实你有多么多元?到头 来和生活在单一社会里的人一样,多元只是一个 口号,人并没有多元。这片土地从被殖民到不被 殖民,怎么可能和你无关呢?你可以自由地喝咖 啡、听音乐,这些真的和历史无关吗?” 图为《不即不离》剧照。
《不即不离》说的是和马共有关的历史,但大马人未必能从中找到共鸣。廖克发直指:“大 马人觉得很多东西和自己无关。说起多元社会, 很多人会提到大马,但其实你有多么多元?到头 来和生活在单一社会里的人一样,多元只是一个 口号,人并没有多元。这片土地从被殖民到不被 殖民,怎么可能和你无关呢?你可以自由地喝咖 啡、听音乐,这些真的和历史无关吗?” 图为《不即不离》剧照。

偏见和歧视无可避免

然而他也不讳言:“其实我觉得没有所谓的‘真实’,人都是以偏概全、歧视和主观的生物,所以纪录片也许有偏见,也许是持怀疑态度的,你甚至会感觉到他在说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掩饰心里的矛盾,但人的可爱也正是出自偏见和歧视,爱情就是偏见的一种,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无需理由。”

换个说法,通常被官方采纳的历史只有一种,但是不是其他的说法就该被否定?廖克发坦承:“我拍摄《不即不离》时,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历史和记忆,哪个比较重要?几乎每个组织都有个历史,但历史说法总是比小人物的集体记忆来得重要,为什么个人的记忆会不重要呢?他说的和她说的,是这些拼凑出过往,记忆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并不是因为有了一个说法,就代表另一个人说的没发生过。”

身份持续变动 不想活在简单分类中

在台湾生活了11年,娶了台湾籍太太,廖克发特别不喜欢去区分和讨论大马和台湾的差异,“用国家来划分人是很危险的概念,是过于简化的方法。”独立电影被标签为成本少、看不懂和内容沉闷,但廖克发反问:“真的是这样吗?”他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是二战后,电影人走上街头去拍摄纪实、关注社会的片子,而台湾的新浪潮是创作者在思考“台湾人是什么?”,“这样才叫‘独立’,事实上当年我们的‘Merdeka’指的独立也不是国家的独立,而是人的独立。”

关于身份,他说自己一直在找,而且几乎不会有终点,“身份是变动的,在台湾,他们说我争当地的资源拍大马的电影,在大马,人们又说我怎么在台湾发展。”廖克发接著指:“19世纪初,如果问‘你是什么人’,得到的答案是福建人、客家人、广东人,后来变华人、印度人、马来人,身份一直是别人赋予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潮流,但你想要活在这种分类里吗?只有利益当前时,才会把人分类,我觉得不应该把东西太简化。”

同样的说法,用在纪录片导演这个称号上,也一样适用,“定不定型是别人的事,要如何把我分类,我没关系,毕竟分类是为了方便。”他透露,接下来还会拍好几部关于大马的影片。创作者都想获得认同,廖克发分享,曾有前辈说,现在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上,最多影展的时候,但也是最少电影可以留存下来,更长久留在观众心里的时候。他回想起2008年拍毕《鼠》,把它拷贝在光碟里带回来给家人看,但他们都说看不懂,“所以我把它了收起来,心想‘算了’,但某天半夜,母亲把它拿出来再看一次,她或许是想了解这个儿子,又或者她真的很想看懂这部片子,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影响了我接下来拍的片子。”

他认为,市面上有太多典型的纪录片,于是人们对影像的敏感度不高,也懒惰思考,“他们要你直接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的专注力变得很短,体验事情的能力退化,容易被操纵。在社交网站上,决定要不要按赞的时间就那么几秒,建立在冲动上,很多时候,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觉。”《不即不离》累积10万人观赏,有赞也有弹,“我都试著去听。但片子到最后是回答自己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创作者其实也不真的会去迎合任何人。”他补充:“片子的寿命其实也不真的局限于完成后的那几年,真正的挑战在10年后,会不会还有人想看。”

廖克发2015年凭《妮雅的门》在韩国“第20届釜山 影展”超广角纪录片竞赛单元突围,获得最佳亚洲 短片。值得一提的是,《不即不离》的拍摄计划也 在当时获选为釜山影展亚洲电影基金下“亚洲纪录 片连线”(简称AND)2015年资助计划的首奖。
廖克发2015年凭《妮雅的门》在韩国“第20届釜山 影展”超广角纪录片竞赛单元突围,获得最佳亚洲 短片。值得一提的是,《不即不离》的拍摄计划也 在当时获选为釜山影展亚洲电影基金下“亚洲纪录 片连线”(简称AND)2015年资助计划的首奖。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凶嫌疑针对“暴走团”噪音骚扰 珠海多区禁广场舞

阅读全文

出游翻船4家人落海全亡 爸让13岁儿躲保冷箱中活命

阅读全文

李子柒停更3年曝新计划 传改名维护个人品牌

阅读全文

令吉续雪崩式贬值! 兑美元再改写3月新低

阅读全文

西西里洪灾 车冲出大海

阅读全文

撤网捕石甲 鳄鱼误入网送命

阅读全文
 VentureGrab的联合创办人陈子辉(左)和熙谛(Siti Salwa)。

【极客】进场退场 商机捕手

人物访

现今网购发达,什么都能买卖,但你可曾想过,可以上网买生意或是转让生意呢?今年1月成立的VentureGrab,是马来西亚...

阅读全文

​【强人】粕谷哲因病开启第二人生 持续更新咖啡哲学

人物访

粕谷哲(Tetsu Kasuya)是2016年世界咖啡冲煮大赛(WBrC)冠军,和大部分咖啡师不同的是,他出道很晚,最喜...

阅读全文

【强人】记忆力权威专家游刃多领域 沈宝翰:善记予人自信

人物访

沈宝翰是记忆力权威专家,但他极之低调,登上Tedx Petaling Street今年的演说舞台前,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几...

阅读全文

【极客】周休活动有收获 My Weekend Plan

人物访

你是怎么度过周休二日的呢?睡到自然醒,约朋友泡咖啡馆,还是逛街购物?周而复始的循环,日子久了也会感到沉闷。那么不妨出门学...

阅读全文

【强人】大马世界级口琴大师张雅诰 半世纪琴缘道不尽

人物访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是传奇。我国知名口琴家张雅诰今年66岁,自9岁拥有朝思暮想的口琴起,一直吹奏至今。他19岁夺下人生...

阅读全文

【极客】EntreVestors 连接企投融资

人物访

新创产业崛起,伴随而来的是新融资方案,创业的老板们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外界快速变化的脚步。企投融资生态圈(EntreV...

阅读全文

【极客】房产业务数码化 RentGuard

人物访

一般上,房产仲介得带著合同四处奔波,回到公司还要处理一大堆的文书工作,如果这些琐碎的文书处理可以电子化,就会大大节省了时...

阅读全文

【强人】陈治向 推动东马偏乡经济发展 日月星雨 开启另片天

人物访

觉得人生卡住了,所以跳出舒适圈,这样的故事时有听闻。但陈治向的故事典型得来,不太普遍。拥有精算背景的他笑称:“现在的我得...

阅读全文

【强人】即兴色彩舞者——Zong 作画领略人生哲学

人物访

出生于法国、现居布鲁塞尔的Zong是法国当代画家,更是一位即兴的色彩舞者。他以各种油彩重复的回旋,蔓延至整个画布,构成独...

阅读全文

【极客】郭史光庆培训新媒体人 深入数据挖新闻

人物访

互联网时代来临,改变了媒体传播型态。纸媒从平面转战网络,新闻制作的方式被改变,媒体们在网络上各施其法,吸引阅听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