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武吉英达区“龙子龙女”抢学额现象,在某一层面上可视为龙年婴儿潮衍生的问题,但争学额情况,不是今年才有,在过去没有龙年婴儿潮时,一些华小严重不足的地区,也出现家长漏夜排队为孩子抢学额局面。
这现象反映著的,不只是地方上华小不足的问题,也折射出当权者在教育政策上的短视、资源分配上的不均,甚至偏差和错配情况。
如依据报导,柔佛州各县就有超过50所微型华小,但为何在偏远地区,微型华小面对新生减少,甚至毫无新生来源时,却无法迁校到一些城镇,尤其人口暴增的地区,对华小有需求的地方?
实际上,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在去年就曾表明,教育部正在较缺乏华小的雪兰莪及柔佛两州,增建及搬迁微型华小。
然而,从过去的经历显示,要依据人口的需求,甚至制度化兴建华小,绝非是一件易事。
譬如董教总2016年12月整理的数据就显示,在1970年至2016年,虽然各源流学校的学生人数都有所增长,但除了国小增建了1600所外,这期间华小及泰米尔文小学,整体上是减少了。
从数据上而言,华小从1970年的1346所,减少至2016年的1297所,共少了49所,虽然这期间政府也有增建华小,但增建的数量不及减少的数量。至于,泰米尔文小学,整体上更减少了133所。
这一切的数据及现象,对声称与华小共存亡的华基政党而言,无疑是一个嘲讽,也说明了尽管母语教育虽获得宪法的保障,华小也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内,但在单元及种族教育政策思维下,华小依然面对著种种的限制和压迫。
这种不依据人民对教育需求的发展,尤其是母语教育需求的资源错配背后,最终削弱的是国家的人才培育及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