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观看美国总统电视直播辩论时,内心总有很多想法。从1960年9月26日,两位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和肯尼迪完成史上首次电视辩论后,奠定电视辩论在总统选举的重要位置。
90分钟辩论无法完整反映候选人的施政纲领,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完美演出。从辩论前的议题造势,辩论期间的服装和肢体语言,以及辩论后的保温工作等,都需细心演练铺陈。
辩论是一个秀场,展现自己的魅力、口才和睿智等。肯尼迪和克林顿凭著年轻与帅气特质,俘虏不少选民。
今年的川普和希拉莉的两场辩论,留下的问题远多于话题本身,火药味十足,似乎看不到未来方向和希望。辩论后,媒体普遍认为,希拉莉稍微跑赢川普。惟,民调也显示,两人的受欢迎程度只有约40%,不受欢迎程度则达50%以上。
美国民众在两场总统电视辩论后,陷入分裂状态。川普将偏激和极端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迫使希拉莉向敏感和尝试回避的课题做出表态,双方都为保住基本盘说重话。中间选民就这样被忽略掉。
焦点拉回大马。我国政坛不仅未有电视直播辩论风气,甚至朝野领袖同台演讲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印象较深刻的直播辩论是,2008年7月15日在国家语文出版局举行,阿末沙比里(时任新闻部长)与安华(公正党实权领袖)有关“燃油价格高涨”的辩论。同年8月20日在同样地点,两任槟州首长林冠英和许子根针对“槟州土地舞弊案”展开激辩。
另一场是在2012年2月18日,由行动党秘书长兼槟州首长林冠英与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针对“华人政治分水岭”的华语辩论。
大马政坛和政治生态都不习惯直接面对政敌,更别说在电视直播的镜头前。政客常窝在舒适圈内与对方隔空交手,碰面时都非常客气。
民众鲜少有机会看到政治人物同台较量,就算在最佳议政场合的国会/州议会,常常口水多于内容,充斥著零散琐碎和骂架,缺乏高素质的材料和政策辩论。
鼓吹国内政治辩论风气可从年轻政治领袖开始。科技让直播变得简单容易,有别于大费周章的电视直播,互联网和面子书直播,大大降低政治辩论的技术门槛。
我们应该搭建更多辩论平台,鼓励年轻从政者表达政见,挑战对手之余,也自信地接受检验拷问。这是塑造形象,建立口碑的最佳场合。
川普和希拉莉的辩论也为我们上了一堂课。政治辩论不应该成为负面攻击的场合,互相结疤,甩掉道德面具,忘了操守后,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与权斗。
这种可能撕裂社会的辩论对多元社群的大马,带来更大伤害。我们看见口无遮拦政客的破坏力,尤其是朝野两派猛攻火拼的时刻。
中间选民往往被边缘化,全民利益褪色成某方利益。若电视前的政客不断操弄种族和宗教议题,最终将赔上国本。尽管如此,根据过往的电视辩论经验,政治领袖都能妥当处理,民众也给予正面回应。
随著民众日渐成熟,对政治人物的要求也已提升,民粹策略和挑衅语言,只能短暂满足群众的好奇心,日子久了,沉淀后,相信将流失市场,退守自己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