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提呈的2015年预算案备受各界的关注。尤其当下面对著通货膨胀压力的市井小民,更关心一个宣称以民为本的执政党,在合理化津贴措施下,逐步撤除各项必需品的补贴之际,如何提高人民的收入、减轻低下阶层的负担。
此外,民间也关注,在纳吉领导下的国阵政府,又会在此次的预算案中,如何在重商及亲民之间、在减少赤字寻找平衡收支、巩固财务,以及振兴经济和舒解民困之间,平衡各方不同的利益?
尤其连续多年的赤字预算,已令执政者不得不寻思如何减赤,而消费税是其中一个扩大征税来源,增加收入的方式。然而,更重要的是,执政者是否清楚了解目前赤字的来源,这些赤字会否是因为政策错误、管理不当、官员贪污腐败而来的?预算案又会有怎样的应对政策,能否有机制的改革?否则再多的征税,也填补不了这些黑洞。
在关注涉及民生的加税、减税及各项优惠之际,也别忘了公共预算案,不纯粹是一个国家或政府来年的财税收支报告,也不仅是政府要在未来发展什么,建设什么,预算案里提呈的拨款及建议的政策,也反映了国家资源要如何的分配。
譬如每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领域获得的拨款是各部门之最。在2014年预算案中,教育领域的拨款高达546亿令吉,占总拨款的21%。相信2015年的预算案也不会有所例外,这也反映教育乃建国之本。
然而,从我国近年来国立大专水平日益低落、小六考试泄题事件等,暴露了公共教育领域虽获得庞大的资源,但如果当权者管理不当或没有良好的规划,即使获得庞大的资源,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预算案除了显示当权者对资源配置权力外,更是一个执政党或领导人的政治意志展现。如每年教育领域巨额的拨款中,华小、泰小往往在资源分配中,不是遭排挤就是被边缘。这基本上也反映了国阵的施政精神,以及执政上的偏差。而这种数十年来的偏差,会否能随著马华民政重新入阁,以及马华领袖们所称的开明首相纳吉领导下,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