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福娃”和“凤仪”,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而来,暂且不谈这过时及落伍,以赠送动物为外交的手段─熊猫外交,或环保及动物保育组织,所指的不尊重动物权益及无助生态保护之非议,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计算,是否如高官显要所言般,可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首先,在开销方面,这对中国国宝前来的费用,已知的就有2500万令吉的建馆及设施费用,再加上每年百万,十年千万美金(约3240万令吉)的租用费,以及依据国家动物园的估计,每年150万的饲养及管理费用(十年约1500万令吉),单是这些费用就超过7200万。万一“不幸”,这对国宝在我国热带风情催化下,诞下宝宝,我国还须多付逾200万令吉。
但收入上,依据国家动物园提供的数据,熊猫馆的入门票,成人20令吉,小孩10令吉,20分钟一趟的参观人次,每次限150人,以周一至周五,每日平均1000人次,以及周六及星期天,每日3000人次,一半成人一半小孩计算,平均一天可收取(周一至周五)1万5000令吉到(周六及星期天)4万5000令吉,一年下来可得859万令吉,十年则可达8595万令吉门票收入。
当然,这前提假设是,“福娃”和“凤仪”可掀起参观热潮,而且十年间不会衰退。
如果再把熊猫周边产品带来的利润算进去,数目也许可以超过亿令吉。对一些人而言,这种把野生动物商品化做法,或许就是一盘好生意。
可是,万一熊猫热潮不长,尤其我国不是东南亚里唯一有熊猫的国家,加上管理不当,成本费用高涨下,国家动物园,会否面对如澳洲阿德莱德动物园般情况,因引进熊猫后,负债累累?
甚至一些方面如大马自然之友就质疑,为何不把这笔钱投入国内的野生动植物保育工作,如老虎、犀牛等濒临绝种的野生动物,其带来的经济效果、社会的效益或许会更大。
无论如何,相比本地一些狭义民族主义者视为“国宝”级的企业,面对连年亏损,却还可以继续在政策保护下,以扭曲市场手段、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其生存,相信许多人还是会宁可选择“投资”在中国的这对国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