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05第13届全国大选至今,我国还未跳出被框著的“华人海啸”泥沼,特别是火焰甚大的种族政治框架下,华人成为国阵惨胜的指控对象。
从“华人海啸”到“华人还要什么?”,政治空间被种族和宗教言论占据,任何课题都轻易与肤色及信仰扯上关系,甚至被有心人炒作成政治材料,散播仇视种子。
505一周年当晚,出席好友兼年轻中巫双语评论人林宏祥的马来文评论集《华人海啸:空话还是事实?》新书推介礼,以及“来届大选:还会有什么政治海啸?”座谈会。
这本政治评论集,邀请国家文学奖得主,这几年积极参与公民运动的沙末赛益写序。
读者群明显是马来社群,通过马来文写作扮演沟通桥梁。
林宏祥用心将华社对政治的看法和立场告诉读者,解释华社脉动的跳动,娓娓道出选举前数个感人现象,表达华人对选举和投票的热盼。
他专访陈亚才谈308如何改变政治格局;许慧珊则道出,妈妈们为了下一代而改变。书中张贴多张“一图胜千言”的照片。
他也找来丘光耀,畅谈后者引发的“超人现象”,为何丘氏在两年内赶545场政治讲座,嘴巴和手脚并用,以群众语言传达讯息?丘氏的演说方式,迎来掌声,也招惹围剿。
他翻译潘永强在《未完成的政治转型:马来西亚2013年大选评论》撰写的“第13届大选:华人政治的重组性选举”,以及“居銮之役:典范之争”文章,让更多非华文圈子的人了解华人政治思潮演变。
购买和阅读《华人海啸:空话还是事实?》是纪念505的方式之一。关心政治的华裔对书中内容绝不陌生,但我们的马来朋友在充满偏见的政治宣传下,对华裔政治倾向存有很大误解。
不少人觉得目前的低压政治氛围,某方似乎获得默许制造莫名恐惧,让社会笼罩在谨言慎行的气氛中。虽然不至于不寒而栗,但僵硬和敌意因素遍布各地。
近期发生连串的人为种族和宗教事件,令人忧虑偏执狂骑劫国家议程,注入偏激和仇恨元素。我国的多元开明光环已褪色,中庸成了讽刺的字眼。
令人焦虑的并非诸如土权组织和穆斯林连线,伪装成捍卫多数种族权益和宗教利益发言人,不负责任地发表极端言论,而是当局的漠视、执法的缺席、国家领袖的沉默,以及政府机关与公权力的偏袒,无力阻止保守右翼组织,也未采取对付行动。
早前有报导指,一些政府机关似乎投入在这工作内,政治领袖和学者也加入“战围”。国家干训局(BTN)经常被指责举办有煽动成分的培训或讲座。
最新的例子是玛拉工艺大学主办的论坛,实为贬低基督教为目的。以学生居多的出席者被告知“基督教威胁论”,若不阻止传教,大马穆斯林人数可能在2100年被基督教徒超越。主讲人抨击传教士通过各种方法,试图令穆斯林改教。
这场论坛在“阿拉字眼”和宗教关系紧绷的背景下进行,不仅无法缓和情绪社会情绪,反而火上添油。
大专学府应该主办促进谅解,寻找交汇点,缩小彼此差异的论坛,而非无限扩大分歧,在穆斯林群体中灌注憎恨,鼓吹敌意,提倡对立。
我们的族群和宗教和谐指数在倒退中。过去一年的发展,无法振奋人心,反而令人心惊胆跳。这是一项未完成的政治转型工作,也是全民应参与的民主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