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的经商环境里,如果一家在红海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经营的公司,连年亏损,这公司如果不裁员,不关店,也要宣布破产。但作为国家象征的企业,马航在本周公布的2013年的业绩,面对著11亿令吉的亏损,而近3年来,累积亏损高达40亿令吉,却可以继续“马照跑,舞照跳”,飞机照飞。
然而,马航的亏损,不能纯粹视为一个企业的问题,马航不只是背负著国家象征的企业,其盈亏不只涉及到2万多名的股东,更与民众息息相关。毕竟其两大股东─国库控股(69.37%)及公积金局(6.7%),就是代表著广大的民众,因此马航的亏损也等于是由人民来买单。
尽管政府在去年已表明,绝不会私有化或卖掉亏损中的马航,但民众有权知道,政府要如何让马航再次“展翅飞翔”,转亏为盈?尤其在廉航时代,人人都可以飞行下,马航还能万里晴空吗?同时,在政府高喊撙节,在合理化津贴制度下,减少各种民生用品的津贴时,政府会否另一边厢却通过国库控股,以发股集资方式来资助马航?
此外,从马航前主席达祖丁跟马航互相起诉的案件,在纠缠6年后,双方于2012年各自销案的事件,这过程中透露出寻租、朋党的官商文化,这些“结构”会否也是造成马航目前的局面?
尤其,如果追溯马航(MAS)的前身─马新航空(MSA)的历史,就可看出马航跟其同时期成立的新航,两者的不同际遇。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马新航空在7年后分家,各自为政。但两家公司自1972年分家后的表现,尤其是近十年来的成就,可说是天壤之别。
单是近3年的表现,从2011年至2013年,马航累积的亏损就超过40亿令吉,即分别2011年的马航史上最大的亏损,25亿令吉;2012年的4亿3073万令吉和2013年的11亿令吉。
反观,岛国的新航,面对著的挑战,不会比马航少,在面对著激烈竞争、高油价及高成本的年代,依然取得不俗的表现,在过去10年,年年都取得盈利。譬如截至2013年3月的财政年,全年的盈利高达3.79亿新元(约9.8亿令吉),而刚在2月初公布的,至去年12月的首9个月业绩,就取得了3.81亿新元(约9.9亿令吉)的盈利。
从马航的巨额亏损,再到马航及新航,两家企业之比较,折射出的不只是企业的管理、执政者的能力,更可视为一种国力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