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马来西亚成立日。1963年的今天,马来亚联邦、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1965年8月退出)共组横跨柔佛海峡和南中国海的马来西亚。
我们牢记1957年8月31日的独立日与1963年9月16日的马来西亚日。沙巴和砂拉越的独立日呢?很多人都没印象,这是教科书鲜少提起所致。砂拉越在1963年7月22日独立,沙巴则在1963年8月31日独立。
50年后,马来西亚的样子还是1963年的容貌吗?肯定不是。半世纪的岁月洗礼,政治演变,西马半岛和东马砂沙呈现两种不同的政经面貌;被逐出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如今已是区域经贸中心,新币与令吉的兑换率更凸显国家实力所在。
大马是君主立宪国际,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很多人忘了我国也是采纳联邦制度的国家,如美国、澳洲和加拿大等。东马共组马来西亚时,曾签署《砂拉越18点协议》和《沙巴20点协议》。
提起联邦制,砂沙人民的感受比西马更为非常深刻。不管是《18点协议》或《20点协议》,砂沙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利益和权益。这也为何砂沙州政府有州内阁和州部长,西马的是州行政议会和行政议员。
大马的联邦制已经褪色和变质。如今更倾向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不健康的政治庇护现象到处可见,独立至今长期治理大马的执政联盟把政治庇护发挥得淋漓尽致,点名顺从者取代选贤与能。308之后,民联掌权更凸显联邦和州的不协调。
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曾说,中央政府和民联掌权的州政府恶斗,导致联邦制度已败坏殆尽,仅剩虚名。原本《联邦宪法》保障的联邦和州政府权力,现已往联邦倾斜。
这是政治指挥一切的国度。州政府的行政运作在中央政治蛮干介入下,联邦逐渐侵蚀原属于州权限的事务。人民享有的两套权力,已被权力不断扩大的联邦取代,州政府地盘越缩越小,越管越窄。
强势的联邦,造就强势的中央行政权,布城发号施令,实为首相指挥,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首相署等于迷你内阁,8名首相署部长占内阁31名部长(不包括正副首相)总数的1/4或25%。
马来西亚的样子,因褪色的联邦制而泛黄枯萎,州政府的活力和能动性枯竭。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少了热情的人民,失去期盼和动力,国家也缺了活力。
各族人民和谐,进取的生活才是大马最珍贵资产。宏伟壮观的国油双塔楼、气势澎湃的布城政府行政中心、伊教风格独特的首相署和首相官邸,以及第一方程式焦点的雪邦国际赛车场等,所有傲视各界的硬体建设,若干年后留给子孙的可能是冰冷无感觉的纪念式砖头建筑。
硬体建筑设备拼凑的容貌仅是外表,人民的感受才是真实面貌。情感的投入,热情灌溉土壤,为国奉献的精神,才能推动国家前进。惟,50年了,我们未能实现以马来西亚人自居,爱国热诚总被政客炒作的议题给浇灭。
马来西亚的样子,因种族和宗教争议变样了。萧瑟的影子,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