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反扑,令我再度想起2011年美国电影《Contagion》。但这里不想讨论剧情,而是针对结局留下的讯息。
在电影中,病毒潜伏期短,致死率高达30%,传播速度快,在短短一个月内,已经导致美国死亡人数至少高达250万,全球累计死亡数字为26000万。幸运地,第5个月时科学家已发现疫苗,不过仍须要等到1年半后,疫苗才能真正接种到人身上。
结局前,镜头突然从充满希望的画面中,突然切换到一个在香蕉树觅食的蝙蝠。过一阵后,蝙蝠叼著香蕉飞走,一块香蕉正好掉落在猪圈,被一只猪吃掉。随后,小猪被一个澳门赌场的厨师买下。正当他在屠宰小猪时,某个客人突然拜访,匆忙之下厨师忘了洗手,而与客人握手。
相信不用透过画面,你也猜到这颗“彩蛋”。
没错,就是这名客人透过厨师,接触到混合蝙蝠和猪的原始病毒,却没有做好个人卫生措施的习惯,最终让她成为“隐性零号病人”,成了疫情爆发的元凶。
电影尚且还能透过倒叙方式,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但现实呢?
对传染途径缺乏认知
目前虽然致死率低,但疫苗还未产生。而截至10月21日,卫生总监宣布国内活跃的感染群已经高达93个,每天甚至有新增感染群,对比4月中最高感染群为28个。这意味著与万人大集会比较,比起当时藏匿在各州计时炸弹随时引爆的危机感,现在不仅不遑多让,甚至还有超越与升级的风险。
不少半岛人民仍聊以自慰,觉得70%病例都集中在沙巴,地域感染程度仍不能与穆斯林万人大集会的广泛散播相提并论。不过,与其讨论地域红黄绿的比较产生的庆幸感,倒不如再度好好反省——为何疫情会莫名卷土重来?为何新感染群会莫名出现?为何零号病人会莫名降世?
我们的生活并非是一场真人秀或电影,没有镜头一直追踪,自然无法为那么多“莫名”找到解答。但若有一部摄影机随时紧贴的话,会发现疫情再度失控的理由,多半是太多人没有醒觉意识,对传染认知知识匮乏。
这与有没有常戴口罩又是不对等的关系。
我看过一些朋友,出外都戴口罩。
看似杜绝感染风险,孰不知一些生活习惯仍曝露他们的传染缺口。像搭手扶梯时,他们身子会不自觉靠向扶手;在外吃完东西收了钱币后,手又会自然往脸上整理仪容。而这过程中,都自以为没碰触到高危的东西而忽略洗手。
换句话说,这些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病人的人,看似高度戒备,实际上都在无意识的生活习惯下产生盲点,如同《Contagion》电影的那位客户,最终间接碰触到病毒后,成了“莫名其妙”中招者。
抗疫政策阻碍重重
多莫名其妙都好,若政府展现的是全面且迅速的对应策略,那么就算破口出现,防堵措施也能及时接上,也能压制疫情扩散。
只是,从3月中爆发的第一次疫情后,当时理应累积的灵活应对经验,目前却在各种政经与社会因素的掣肘下,就算用力实施,恐怕效果无法亮丽重演。
例如,封锁后的振兴补助配套,目前国库情况已经不容再度大规模拨款;强制性的行管令,也因各种经济考量,导致出现过去几天拭子测试U转再U转的尴尬;甚至就连前几个月全球各大演艺圈一起免费直播献唱的温馨局面,都随著人们的集体耐心消磨下,失去了安抚的功能与互勉的能量。
若第一次疫情失控是大自然失衡而警告的讯息,那么接二连三的疫情失控,实际上都是人类的咎由自取;初次失控可视为天灾的寓言,那目前的危机绝对是罔顾前车之鉴的人祸。
若政府的整体防疫措施无法得以信赖,实际上最好的“口罩”就是全面的集体防疫意识。最怕的是,当疫情拉得越久,每个人的不安全感越来越重,各种右翼分子将会伺机制造阴谋论与怨气,造成更进一步的社会恐慌与分裂对立。这或许是大马迟早要面对的病态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