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时,希盟内讧,在无法调停下,终于以分裂告终。
其一是土团党的巨变,在马哈迪辞土团党会长和首相职后,党主席的慕尤丁快手快脚通过土团党退出希盟,更取代辞职的马哈迪成了党的最高领导人,之后更转向与巫统、伊党组成国盟。而砂拉越的政党联盟(GPS)虽然没有正式加入国盟,但其拥有的19个国席则全面支持慕尤丁,整个形势就此被扭转过来。
其二是公正党内乱,导致慕尤丁派增加阿兹敏带过来的10名国会议员,形成113席的有利局面(总数222席)。事发后,马哈迪指责因慕尤丁的背叛,导致希盟也因之兵败如山倒,中央政权在一夜之间基本上又回到国阵手里。
单元与多元路线之争
之后,马哈迪乃通过法院坚持他还是土团党的最高领导人,结果败诉,如今欲成立一个新党。根据马哈迪的思路,他成立的将是马来土著的政党,不会是多元化的政党。如果安华坚持不让步,不接受单元种族政党加盟希盟,等于与马哈迪抬杠。
究竟从巫统出走的领袖,是要以种族性的政党抑或是多元化的政党才能脱颖而出?我们或许可从历史中探个究竟。
最先脱离巫统领导人,应属其创党人拿督翁惹化。巫统在1946年成立,而拿督翁在1951年脱离巫统另组新党。他先组成“马来亚独立党”,旋后解散独立党,之后在1954年另立国家党。
拿督翁决定另组新党的理由是,对巫统反对开放门户感到失望。因此。他打出多元旗号,他的党副主席是橡胶大王连裕祥。但在1952年的吉隆坡市议会选举中败给巫统与马华的组合(各赢得3席及6席共9席),拿督翁的独立党只赢得两席。为转运,他再立“国家党”,但在1955年的独立前普选中,他的国家党竟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这迫使拿督翁进行反思:究竟他的多元性政党错在哪里?虽然理念上他是没有错的,但在50年代种族意识还是非常浓厚时,拿督翁跨前一步(走得太快)的想法,终于让他尝到苦果。当时他一心想当全民的领袖,不是单一种族的领袖。
拿督翁的改变并不是完全放弃他的马来主义至上的思想,而是希望在独立前争取华印人在他的统领下,形成一个政党,以展示多元化向英国提出独立的条件,这之间没有改变政治权力的结构。未想,马华的陈祯禄、林苍祐、李孝式及国大党的善班丹全倒向巫统组成的联盟,从而孤立拿督翁。
没放弃马来至上思想
在此之后,拿督翁的立场又回到从前,在立法议会上他提出禁止政党发行福利彩票而获通过,马华也少了这个重要的收入,对新村华人(约50万名)的救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拿督翁也公开指责马华领导层中有国民党人在操控,他们企图将马来亚变成中国第廿个省。
在审视度势下,拿督翁在1959年的大选走回种族路线。在与伊党协商下,共有1国4州候选人当选登嘉楼的议员。除了拿督翁又当回国会议员外,他的4名州议员加入伊党的联合政府。但半年后,这4人倒向巫统,登嘉楼州的伊党政权垮台了。1962年拿督翁逝世,留下“马来民族英雄”的称号,而不是“多元种族之父”。他最大的功劳是成功反对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改用马来亚联合邦。
之后,1987年巫统党选中,败给马哈迪的东姑拉沙里,也在隔年创办另一个马来政党──46精神党对抗巫统。可是时运不济,在1990年的大选失败,最后又回到巫统怀抱。
惟有安华在1998年出事后,才在1999年出现新的多元色彩政党,取名为国民公正党(2003年易名为人民公正党)。这个党也奇迹般地生存和发展下来,只是它仍无法全面取得大多数马来人的支持。在2008年的大选时,虽取得一定的突破,但还是无法拿下中央政权。直到2018年,马哈迪另组土团党加入希盟,与国阵(巫统)一较高低,才形成对峙的局面。但马哈迪并不认同安华的政治战略,他依然相信种族性政党的重要性。因此他在2016年所成立的土团党,是种族性政党,再以这个党与其他政党合作。
如今在失掉控制土团党后,马哈迪的新党又是打种族牌的,这使人想起马哈迪是否犯上与拿督翁一样的失误。1990年马哈迪提出要在2020成为先进国时,一个新的马来西亚民族将告诞生。可是30年一过,不但宏愿达不到,连种族间也无从调和在一个政党中。这两位政治人物一前一后对外宣扬多元性,对内不忘单元性,可谓异曲同工,在在说明了他们的大思维从来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