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起事件引起我的注意,但并非事件本身,而是网民对于事件的反应。
最近网络上一支提亲短片,片中给女方家的聘金只有999令吉。这支短片引来重大反响,好些人批评男方小气,并且认为男方给的聘金很少所以财力差不应结婚等等。
聘金事件与王赓武
提亲短片的当事人后来出来澄清,女方指出与自己的家人断绝来往很久,因此提亲只是告知父母自己结婚的事情。也说自己多年来都与男方家人相处,甚至供自己上课等等,所以聘金不多也是预料中事。
聘金是华人婚姻的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聘金的起源于古时候弥补女方出嫁后,女方家庭劳动力的损失。但是随著现今的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改变,聘金已经无法反映现今的家庭劳动力的变化。再加上人们观念的变化,聘金更显得可有可无。因此,人们对于聘金的执著,反映人们无法更深一层思考。
此外,这短片是有所剪裁之后的成品,也没告知当事人及其家庭过去与现在的情况,因此更难以从短片中得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是许多人在没弄清楚情况之前,就开始大做文章。
另一引起我注意的事情,是一位朋友在评论中讲述史学大师王赓武教授的文章内容。结果好些网民质问王赓武是何方神圣,认为他对海外华人没有贡献云云。
王赓武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特级教授,以中国史和海外华人研究著称。也许王赓武教授的教育和经历,影响了他对中国史和海外华人研究的看法,因此对海外华人研究(特别是海外华人史)提出许多重要概念与分析框架,并且这些概念与分析框架至今仍为人所常用。
也因此,王赓武教授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学者影响非常大,几乎无人没读过王赓武教授的书和文章,并且深受其影响。以笔者为例,曾有文章仍从王教授所提出的分析框架,探讨客家人在新加坡独立前后的认同变化,并且尝试修正其理论。最近笔者也曾思考,王赓武教授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经典文章——〈马来亚华人的政治(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已经问世五十年,但现今许多学者仍然难以脱离王老师提出的分类法则与运用。因此今人是否应该探讨这五十年来华人政治的变化,并且从王老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甚至尝试提出新的思考与分析方法?
先理解事情再发言
简言之,王赓武是位对中国史和海外华人研究有深刻影响的学者,其贡献也深获众人肯定而成为唐奖得主。
从这两起事件,可看见一些网民没好好理解事情到底为何,就大放厥词。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告知必须对事情有所理解才可发表意见。但是社交媒体的普及却使得这条很重要的待人处事原则被一些人抛弃了。所以,理解事情之后再发表意见这条非常基本的待人处事原则,是否应该好好地教导我们的下一代?
这些事情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当下的教育问题。我们几乎不教授学生如何收集资料与分析事物,甚至连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缺乏这些基本能力,并守著“理解事情之后再发表意见”的守则。曾看过一位顶著教育学博士头衔的教育工作者,却在未深入了解事情,而不断转发有问题的讯息。也看过其他顶著博士头衔的人,资料收集与分析上非常片面,甚至无法提出有根据的分析和看法。更荒谬的是,竟然还有不少人支持这些,为之欢呼。是民智未开、教育有问题,还是许多人(不论教育水平为何)放弃思考的能力?
虽然这些事情非常小,但是网民的反应却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如何反智。未来是否会变好,笔者越来越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