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预计将会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里程碑的重要分水岭,其重要性绝不低于上两届的308与505大选所标注的“改朝换代”。国阵与希望联盟两大阵营势将面对一场重要关头的生死决斗,无论谁胜谁负,都将决定国家未来十年以至于更长久的民主走向与国家命运。
1986年董教总为首的15华团领导机构属下的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提出的“两线制”,是对民主政治“颠覆性”改变的一个重要论述,也是对国阵多年一党专政所导致的腐败、专权、朋党、滥权的一项最强音。走过了上两届“烈火莫熄”为主轴的大选,选民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在兴奋与沮丧之间,在高亢与低潮之间,经历了选举症候群里心绪的波动与沉淀。
但回到现实层面,选民似乎充满无奈与无助,获最多选民票数的反对党联盟却不一定能成全执政的机会。上届选举的结果印证了反对党联盟的总票数多于执政党总票数的近3%,但不公平选区划分的结构没有改变,政治这场游戏,反对党要取胜,其难度是艰辛的。国阵凭著其掌控的国家资源,反对党要直捣黄龙,必然阻力重重。
准备投废票
马来西亚选民是否还相信“两线制”对我国民主改革运动的重要,还是已经在对反对党一些政绩表现不尽理想的困惑中,开始对两线制产生心理的排挤,以至于产生有投废票的思想准备。
华人对执政党的不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国阵成员党中的马华。上两届大选说明了一个事实,马来选票的一分为二,华人选票就成为“造王者”。华人在马来西亚被无理的打压,特别是华文教育的处境最为明显。教育归教育,政治归政治,两者本来不应混为一谈,但马来西亚的政治,却因为种族政治的嚣张与消长,制造马来社会产生对华文教育的排挤、排斥与戒心。
更有种族性的论调指,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国民团结的绊脚石,唯有消灭华文教育,阻断华人文化,这个国家才可能达致全民的团结目标。一种语文、一种文化的论述,早期马来社会的族群意识就这样被强化与灌输。
越打压越反抗
华人社会的韧性就是越是打压,越是反抗。华文教育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海外华文发展的奇葩,全是华人社会不屈不挠的精神,前赴后继,才有今天的成就。
马华要在华社领功,经常是无功而返。华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机构董教总在过去一直扮演压力集团的角色,与政府“单元文化”的立场“势不两立”。从已故林连玉、沈慕羽、林晃升等华教斗士生前的生平轨迹里,就已经清楚看出了他们的牺牲奉献,而马华却因为身在政府部门,官拜部长,却没有能阻止政府的种族政策,反而成了阻断华文教育发展的帮凶。统考的承认问题一波三折,只是所有问题的冰山一角。
马华要在来届大选挽回过去两届大选被华社摒弃的惨痛经历,不得不展现他们的“政绩”。政府突然宣布批准增建10间华小及搬迁6间华小,甚至于同意以华社领袖的姓名作为校名,看来完全是要“讨好”华社,目的当然是要“换取”选票。
选举前派糖果,是许多国家选举的花招,华小作为“糖果”,过去增建华小困难重重,现在却大发慈悲。华人社会是否会买账,还有待时间观察。
增建华小本来就应该是制度性的规划,依人口的增长而设立或扩充,以满足社区人口结构的需要,这根本就是政府的责任。过去没有尽到责任,已算失责,现在让华社“久旱逢甘霖”,却希望领功求尝,向华社讨选票,诚属怪事。
来届大选是否有马来海啸,充满变数。而华人海啸是否会再次的掀起更大的狂潮,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进入跨时代改变
如果“两线制”是民主政治不变的关键因素,让第一次的政党轮替成为事实,将使马来西亚政治进入跨时代的改变。许多国家都已经验证了两线制的制衡力量只会使民主的体制更臻成熟,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领袖的胡作非为、滥权舞弊、以及政商勾结等。
改革会有“阵痛”,但不能避免。马哈迪被推举为希盟首相的人选或许不是尽如人意,但诚如行动党国会议员倪可敏所言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但问选民,除了继续争执纳吉与马哈迪哪个是更烂的苹果外,我们岂可轻易遗忘政党轮替的两线制是早期“改朝换代”及“烈火莫熄”极为重要的关键词与改革的主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