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前景如何,是个众说纷纭的课题;悲观论者认为,由于中国体制不健全,公私部门债务高位积累,且人口红利也已耗尽,故增长前景颇为有限;乐观论者认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个特殊阶段的非常态,本来就是个异例,故增速回落是回归常态,应以平常心态之。

可乐观论者如林毅夫则认为,未来10多年,中国依然可期待6.5%或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其规模及其发展中,而非已发达的状态与阶段,为其提供了尚可中高速增长的条件。这可从投资与内需这个方面来谈。从投资方面看,大家均说,中国已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因之一,也在于为产能过剩寻找出路,怎么还可能有好的投资项目呢?

城镇化为多功能进程

林氏的解说是,由于尚处于发展中阶段,产能过剩领域,主要是中低阶产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而非中高阶产业产能过剩。实则,中国的中高阶产业发展尚不足,有待提升,这是个事关产业升级的大课题。据知,中国目前便积极扶持电动汽车,及注重自主创新等。

此外,由于之前走先发展、后处理的发展策略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有关生态环保的投资,潜能颇大。进而言之,各类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另一个大项目便是城镇化。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快速提升到约55%,可发达国一般均是75%或以上,故中国尚有一段路要走,而城镇化不仅需要大量投资,也是促进内需的主力之一。这里补充一下,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城镇居民的消费,通常较乡区与农村为高。因为乡区与农村分工程度低,居民自给自足程度高,可城镇的人口集中为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提供了基础,也创造出许多非农业的就业机会,即所谓的非农产业。

城镇化是个多功能进程,一方面为农村富余(过剩)人口提供出路,即农转非(非农经济活动),他方面,也有助于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如土地的整合,可促进规模化经营,意思是说,人多地少的话,土地太过分散,不易从事现代化、机械化作业,也无法提高农民收入。

根据国情发展

毕竟,耕种面积太少,产出有限,怎么可能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民?显见,土地整合,规模经营是出路。实则,搞工业化的目的,便是要用工业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当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工资便会逐步上升。在中国,由于土地是国有与集体所有,故如何善用土地,涉及了复杂的制度与政策,如土地流转(转让使用),甚至能否将其产权化以做为借贷的抵押,是个考验制度创新的挑战。在中国,突破在地方(自下而上),规范在中央(自上而下)是其特色。

中国这个威权体制的一个特点是,它并不如一般想像的那么集权与铁板一块,而是常在分权与集权中做各种可能的组合与尝试,如在1980年代流行起来的家企联产承包制,或1980年代后期流行起来的乡镇企业,及现在的勇于让地方做各种制度创新,试点成功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就使得多元竞争成为可能。

按林氏的说法,自1978年以来中国能在经济上取得令人侧目的成就,主因在于中国走渐进双轨制的发展路线,而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改革失败,付出惨重代价,主因便在于不能从国情出发,一厢情愿地想一步到位,从专制政体与计划经济一口气转为自由市场。这种不顾国情,不从实际出发的震荡疗法(ShockTherapy)是理论有余,现实不足。毕竟,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这里笔者补充说明一下,当年俄国搞的是一举放开价格、走财政与货币紧缩政策及大搞民营化,这些震荡疗法手段,源于1980年代流行起来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经济观。这理论,在学界颇有争议,正反两面的评论多如牛毛;只是,理论归理论,在俄罗斯的实践是灾难。

中国则从国情与实际出发,走渐进双轨制策略,虽有其代价,如倒爷现象,可总的来说,是成功的。此点,可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成果中得到证明。中国的双轨制,不仅见之于价格上,也见之于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与资金管理上。它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不盲从特定主义的教条所硬性约束。可说,摆脱教条主义,是其成功的秘诀。其实,社会学科的许多理论均有其假设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在各国是不同的。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就经济学理论言,自1980年代以来,便流行政府少管闲事的管得越少,才能管理越好的小政府或有限政府论。只是,从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若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就不能无所作为,而应该是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而什么事应有所为,应有所不为,也得视发展而做出阶段性调整,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条道路跑到黑。

实则,二战之后,缺乏自然资源及起点低的经济体如台韩新,之所以能成为战后极少数成功进入高收入国行列,主因之一便在于,政府有所作为,如出台合乎本国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业政策。据此,林氏主张,不要盲从西方主流理论,而应从经验而非纯理论出发,要政府有所作为。

在学界,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要把政府的有形的手,与市场的无形的手(由供求规律决定的价格机制)有效结合,才能取得快速拉近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林氏把这称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论。

(注:本文为对林毅夫在12月19日在吉隆坡一场演讲中的评介。)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柔摄政王欲动议罢免 TMC生命科学CEO恐丢职

阅读全文

前港姐公开私讯截图 被邀饭局上房28万

阅读全文

一泻千里! 令吉兑美元贬至3个月新低

阅读全文

【15岁少女坠楼案】男友现身灵堂 送别女友最后一程

阅读全文

“舒服吹冷气 我才收1令吉吧了”

阅读全文

黄家和:魏家祥不要懂装不懂、制造假象【东方头条】2024-11-12

阅读全文

杨善勇:8年未批增建华小

名家

这个国家的人口,与日渐增,至今两岸各州总计已逾3170万。可惜,部门的预算,教育的规划,城市的设计,往往没有据此踏踏实实...

阅读全文

台湾沦为美国新总统的筹码

名家

亿万富豪出身的美国候任总统川普(也译特朗普),之前虽然没有从政经验,但他一旦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后,和美国...

阅读全文

刘华才:纵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名家

除了两岸三地,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虽然我国华文教育蓬勃发展,但从华小到独中的校舍仍...

阅读全文

探索中巴经济走廊

名家

这几天跟随一个中国商业访问团,走访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和之前给我的媒体印象,完全不同,它有宽敞的道路,整洁...

阅读全文

谢诗坚:华人不可能当首相

名家

最近坊间有出现林吉祥在下届大选时若反对党胜出后有望出任首相传言。林吉祥也马上驳斥是“无中生有”的谣言。宪法虽然没规定首相...

阅读全文

促进人权

名家

大多数国家宪法,都会提到国家必须尊重和促进其公民的权利。我们的联邦宪法第二章,以“基本自由”为主题:这里有关于保护人身自...

阅读全文

何谓知识分子?

名家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一词出现于19世纪初期,真正流行肇始于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在此事件中,一批...

阅读全文

陈锦松:大学“教育”不应沦为“交易”

名家

随著独中统考成绩即将在本周放榜,国内500多所的高等院校已经“磨刀霍霍”的准备抢攻独中毕业的庞大生源。2015年马来西亚...

阅读全文

林艾萱:看见教育的曙光

名家

当一些华小家长因练习簿、补习班电脑班而与校方扛上,因教育理念不同而与学校不合,因为校方鞭打教育而选择与校方对立时,却有一...

阅读全文

陈海德:自欺欺人之感

名家

老马领航的土著团结党近日与希望联盟达成协议,来届大选“一对一”对垒国阵,其实一点也不必感到意外,也不会有惊喜。这种大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