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独中统考成绩即将在本周放榜,国内500多所的高等院校已经“磨刀霍霍”的准备抢攻独中毕业的庞大生源。
2015年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学生总人数大幅度上升,突破8万人的关卡,达到83042人。到了2016年更上升达到历史新高84363人,与2003年比较,当时独中学生总人数为52850人,14年来呈直线上升。
设法笼络人心
根据董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在8000多名独中高中毕业生当中升学率就高达77%,前五名的留学国家及地区先后排名分别是台湾、新加坡、澳洲、中国及英国。
独中生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下的“怪胎”,基于政治因素政府大学拒它于千里之外,但私立大学却视它为宠儿,千方百计提供各种优惠的奖学金,笼络人心,希望把这批学生尽量“囊入袋中”,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的高调投入市场,这场“肉搏战”就更加明显。
面对高教的竞争态势,我国民办大学学院的压力也逐渐显现,论设备与师资,论环境与团队,论管理与机制,厦门大学分校的投入与市场运作模式,肯定比我国的民办学院更胜一筹。民办学院如何在市场“突围”,确实是一场大挑战。
亚洲名列前茅的新加坡大学也不干示弱,对优秀的独中生更是错爱有加,提供的奖学金优惠也是令独中优秀生“难以抗拒”。在卓越大学及学费优惠的吸引下,优秀学生的选项就无需多言了。
今天的大学教育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但今天的大学教育是否“健康的发展”,能本著大学办学的初衷与理念,坚持办学的精神?台湾大学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就指:大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格,才能不懈的追求真理,也唯有透过追求真理讨论与辩证的过程,大学才能展现它的社会关怀,让所系属的社会更理想,更富公平、正义。
今天的高等教育,是否在大量满足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经营管理上,却忘了塑造学生的理想与人格?
忽略教学质量
事实上,大学的竞争在盈利为导向的政策下,早已出现畸形现象,由于以盈利为导向,满足于生源的指标,忽略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至于学术研究。
过去中学毕业生要进入大学,其难度很大,学生之间必须经过竞争,校方要经过严格筛选,才有机会挤入大学的窄门。但现在除非是经济困难不然没有“进不了的大学”,几近于“使用者付费”,有钱就可以。大学现在所标榜的多是“毕业的就业率”,“将来收入有多高”,“怎样才能成为企业的宠儿”等,不一而足。
大学已经变相的沦为“职业的训练场”,赚大钱的企业家更成为大学讲堂上最受欢迎的演讲嘉宾。赚大钱俨然成为大学学生的偶像,必须加以“膜拜”。
遇到一些学生,有心就读基础学科,特别是纯物理、哲学、数学等,这些冷门科系通常一到私立大学都会望门兴叹。当热门科系才是大学创造财源的重要条件时,冷门科系无奈只有敬陪末座。
教育的改革谈了很久,但经常没有落在重点,如果教育只是一盘生意,沦为学校与学生的“买卖”,那它将远离大学的理想与精神。正如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徐遐生教授所言:“高等教育市场化有著潜在的危机,也就是学校只顾著给学生他们想要的,而非他们应得的。”
今天我国大学院校投入大量经费刊登广告,以及通过各类教育展览疯狂的抢夺生源时是否曾认真思考我们应该还大学教育的根本,让大学生在校园内重拾应有人类关怀与人本价值。毕竟大学“教育”不应该沦为纯粹市场上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