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先生的所言和所行,现在回顾,既是领先时代也是超越时代的。马来(西)亚独立前一年的开斋节,他在《马来前锋报》发表著名的经典名篇〈心理的建设〉,不过是佐证之一。
视角是正确的,林连玉说的正是立国的基础,也是这个国家宪法精神之体现:“第一要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我们知道马来亚是民族复杂的地区,每个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都有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民族,当作一家人看待,权利和义务一律平等,使大家相信有福同享,然后,可以希望他们有难同当,把国家建设得完整而稳固。”
民族界线泯灭
说辞是坚定的,林连玉知道政局的转圜,因此呼吁国人面向政治事实:“第二要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的观念。这是对外来民族说的。须知道你们虽有祖国,但是你们的子孙,已经是马来亚的儿女了,马来亚才是他们的祖国,才是他们永久的家乡。只有马来亚的利害,才是他们切身的利害,马来亚以外的国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朋友罢了。”
林连玉是透彻的,这片土地当时确实的状况,他知道:“眼前,马来亚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得极不平衡,这是极可遗憾的现象。但我们相信天生人类是生而平等的,民族的文化与经济的进步,只有先期与后期的分别,并没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差异。”
但,林连玉也是乐观的:“只要政府采取的政策公正,不平衡的现象很容易的可以纠正过来,绝不至于优越者永远优越,落后者永远落后。这又是另一种的心理建设。”
林连玉因此相信:“将来的马来亚民族的界线,会完全泯灭,大家过著一样的生活,成为一家人。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眼光,并且携起手来,共同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
追溯上来,这些谈话,早在1953年发表〈谈马来亚的精神〉,林连玉也说过了:“一个民族复杂的地区,要熔铸一种新的共同精神,必需有较长的时期,从事鼓吹,推进,然后由相濡相沫,互相吸收与扬弃,才可以孕育成功的。”
熔铸各族文化精粹
不管时间多长,林连玉认为,“马来亚的精神,终必有一天产生出来的。因为这地区,现有的居民,分明都有居住下去的决心,这族与彼族之间,虽然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俨然有你疆我界的划分,而为著生活的关系,接触频繁的结果,当然会互相观摩互相吸收,经历若干时日以后,旧有的鸿沟逐渐泯灭,新生的观念,逐渐形成,由小变而积成大变,以至于完全否定了从前”。
在林连玉来看,马来亚的精神之圆满,要素不在一人,而是多元族群之间的结合:“第一,是英人的民主精神。第二,是华人的勤俭美德。第三,是巫人的乐天襟怀。第四,是印人的和蔼态度。”
林连玉因此建议,撷取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而熔铸:论其长,遗其短,相倚相溢,互相交流;马来亚精神自然得以发扬光大。反之,如果长时期的闭关自守,便不免故步自封,没有日进千里。
1956年4月27日林连玉通过〈全马华团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所示,也正是同样的意思:“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
不但这样,1956年9月9日在槟城筹募教总基金慰劳大会上的讲话,林连玉主张:“就眼前的情形说,马来亚各民族中,文化与经济最先进的,便是我们华人了,那么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打算,我们应当赶快地伸出友谊之手,辅助别人,使他们的文化与经济也跟我们一样的进步。”
可惜,不怀好意的政治掮客,偏偏处处扭曲了林连玉的思想;为了牛油和面包,他们所为,背离了巨擘之见。那些年月,奔波教育,林连玉曾经感慨:“由1951年起,教总主席还没有换,但已换了6位教育部长。我最有经验,前一位教长答应的,到后一位教长就可推说不知情。”
事情就是这样,事情总是这样,年年月月,沉痾宿疾,魑魅魍魉,兜兜转转,反反复复。政经文教,因此乱成一团,变本加厉,乃至肆无忌惮,满目疮痍。时至如今,我们仍然停留在林连玉倡导的心理建设之阶段,林连玉精神的异彩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本文为2016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今年的主题是“反思建国60周年”以及“如何扩大争取公民权益”,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