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活跃在马华组织内有30年,其在1986年毕业后不久,加入马华的智囊团INSAP(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为研究助理,过后在支会、区会当选要职,之后担任马青总秘书,马青总团长,副总会长、署理总会长,并在2013年12月出任总会长至今。
在官职上,廖中莱担任过两位部长的新闻秘书和政治秘书,之后出任过副部长,卫生部长,目前为交通部长。他是文冬一连四届国会议员。
简言之,廖中莱在马华内“根正苗红”,并且对国阵政府机关运作非常熟悉。他知道什么时候和如何有效地行动。马华当年是与巫统、国大党,一起联手争取这国家独立的政党。
马华成立于1949年,开始时是作为一个社会和福利组织,协助在紧急状态下(1948年至1960年)移居到新村的华裔居民。当年的领导人,主要是地主和商人,因此马华早期也被称为“头家党”。
我成长的时代,巫统代表著所有的马来西亚人,马华则是关注华教、华社的问题,这包括为那些不能用英语或国语沟通的人提供服务。
我仍然可以清晰地回想起,1968年东姑阿都拉曼学院(拉曼学院,现为拉曼大学学院)成立时的兴奋。那时只有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一年后才成立。玛拉工艺学院(现为玛拉工艺大学)严格地说,是属于土著专有的。
华社的许多商界和政界领袖,公开感谢拉曼大学学院,提供了他们一个教育的机会。自立合作社的贷学金则是许多人的“救生员”。在国家建构过程中,马华扮演著维持社会均衡角色。
马华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让华小与国家教育体制结合起来,今天华小的学生,占了全国小学的20%。马华一路来支持独中,而拉曼大学则是另一个伟大的见证。
这是马华努力铺下的道路;让中华文化融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里;所有人都可以在世俗制度下,维持自由信仰;华社可不受阻的在经济领域和政府等各方面发挥角色。
选择在巫统下生存
马华在两个事件中展示的务实和勇气,吸引了我。第一是马华在1971年,同意让民政加入新成立的国阵,尽管民政在1969年大选中,击败了槟州国阵。这意味著马华必须接受,他们失去了对“华社”独有的“配额”。
第二件是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中捍卫华小的地位,时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安华派了约100名不谙华语的教员到华小任高职,试图改变华小的特征。当时,安华说,如果华小想要继续获得政府资助,就必须听从(其)命令。
1971年时任总会长的敦陈修信,展现了政治家的妥协精神。1987年时,署理总会长丹斯里李金狮则在捍卫华文教育中,展现了马华的务实和勇气。民间的说法,当局在展开茅草行动前,当时国阵要时任劳工部长的李金狮出国,以便当局不需要援引内安法令(如今已被废除)拘留他。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马华选择在巫统的庇护下生存。在2008年的政治海啸后,党的声势从高处迅速下滑,陷于内哄。马华更因自私自利的领导而“声名大噪”,那失去了中央委员会信任的总会长,连续两次竞选,两次都败选,其第一次败选,让涉及性爱光碟的前总会长回巢领军。在第二次败选,则只获得了单位数比率的支持票。
第13届全国大选成绩,是一个明确的指标,马华总会长已不再是华社的甲必丹!
在马华第63届大会上,代表们在第一天(11月11日),以1800票赞成及1票反对下,修改了党章,扩大代表制,让多达3万3000名区会代表可投选出中委。这个巨大的改变措施,将让党更贴近民意。
大会第二天,廖中莱表明其政策演讲,可能是第14届大选前的最后一个大会政策演讲。他将第一次带领党出战大选。
伊刑法使马华团结
这也是多年来,有如此多的党元老出席的大会。这包括丹斯里陈群川、丹斯里林亚礼、丹斯里陈广才、拿督胡亚桥等。他们都是马华强大时的领导人。他们的出席为总会长廖中莱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媒体突出了廖中莱在首相出席的大会开幕上,表明马华不支持伊刑法法案。我被告知,三春礼堂里党代表的情绪高昂,马华看起来已团结一致。
最近首相出访中国,带来了投资和商机,是非常成功的。它会否转变成选票,让马华受益,就像42年前,当年首相所做的?
廖中莱应知道选民的期望已经演变,党也必须顺应时代改变。第14届大选会是马华的复兴之战还是最后一役?马华的命运现在牢牢地在廖中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