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在位最久的国王普密蓬(在位70年)不幸于10月13日驾崩,享年88岁(1927-2016),举国哀悼,政府官员更要服丧一年。由此可见这是国家大事,继位的是他的王储哇集拉隆切(64岁),但有人认为他不够权威,可能不会得到人民广泛的尊重。这是后话,目前言之过早。虽然国王的另一位女儿诗琳通饱读诗书,关心民瘼,却无法继位,因为泰国宪法传位于男性而非女性。
其实泰国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它早年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使这个国家成为佛教国。它曾经被英国和法国列为缓冲地带受到牵制,所幸没沦为殖民地(1896-1904);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因巧妙地与日本有所联系,也幸免于被占领。不过由于泰国大开方便之门,也就让路给日蝗军直冲马来亚(1941年杪),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泰国又改变其立场大举责骂日本。因此它是东南亚区域中唯一不被殖民化的国家。这样一来,泰国没有国庆日,只有泰王诞辰(12月5日)是国家大事。
军变习以为常
根据历史显示,泰国是在公元13世纪开始出现统一的王朝,第一个是素可泰王朝(1238年-1438年);第二个是阿瑜陀耶王朝(1351年-1767年);第三个是吞武里王朝(1768年-1782年)及第四个是却克里王朝(这个王朝就是当今的拉玛王朝),兰达纳哥欣时期(1782年-1932年),军政府时期(1932年-1973年)迈向民主,但还是以军政为主。
当人民对于军政习以为常之后,就视军变为等闲之事,军人可以一边政变,民众则可以照常上下班和上街。也因为军政府的专横独裁,引发泰国人民转向支持国王,且寄望国王能发挥影响力,克制军政府的嚣张。毕竟泰国的民主选举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前后算来,在84年的历史长河中(1932年-2016年),总共有21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因此政变对泰国人来说已是常态了。
正因为军变频乃,当1958年强人沙立政变成功后,一改敌视王室的立场,转而寻求泰王普密蓬的支持,以获取政权的正当性,建立一种“父权专制主义”的统治,泰王也就顺水推舟支持沙立掌权13年之久,从中间接地恢复王权的影响力。
寻求泰王支持
由于这样的改变,自70年代后军事政变的将领都寻求泰王的支持。因此不论是民事政府或军事政府已不得不靠向王室,如果得不到王室的支持,民事政府也会随时垮台。例如塔信执政时期被军变推翻,而其妹英叻的执政也在2014年被军政取代。
在泰国的宪法中,并没有规定首相人选必须来自政党,也就促成军事将领在政变后执掌大权。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发展是在军政时期,那就是军政府銮披汶在1939年将暹罗更名为泰国。在日本投降的9月8日又改回暹罗(1945年)。直到战后的1949年才又改回泰国,一直到今天。
另一件事是在1932年泰国被军人改为君主立宪国家后的首6年仍在表面上推出文人当首相,不但限制国王权力,也启开资产阶级的革命成功的一页,但在1939年政府又制定强硬措施,阻止华侨工人进入暹罗,限制企业公司雇用华人,且灌输大泰族民粹主义精神,造成人民之间因倾辄而呈现分裂。与此同时,銮披汶军人上台后就一反常态宣布所有华校必须关闭,引起华人家长措手不及。就这样马来亚成为泰国华裔求学的一个好去处,槟城的韩江中学(1950年)首开先河,成了泰华裔的中华文化的摇篮。
战后泰国对外来民族的同化也是相当成功的,不但提供平等机会和平等政策,同时也让华裔被“自然的同化”。当泰国不再歧视华裔(占泰人口的14%,约900余万人)之后,泰国华人对于母语教育的执著立场也就慢慢改变了。目前要学习中文的人已告增加,因为中文已成为国际语言之一;尤其是1975年中泰建交后,学习华文的泰人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诗琳通公主的精通中文与学艺,真正地贯彻了中泰文化一家亲的精神。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两名前首相塔信及其妹英叻也有华裔血统,且曾回乡祭祖。
拉玛王朝在战后曾倾向美国,也允许美国设立基地,一度还是反共的急先锋。但在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泰国便抢先一步在1975年与中国建交。
与王室合作保政权
泰国还有一个属于拉玛五世(朱拉隆叻)的大计划始终未能落实,那就是与中国联手开辟拉克运河,以取代或分担马六甲海峡所扮演的吃重角色,因为对新加坡有深远的影响,有关计划迟迟未有落实的下文。
但是随著南中国海局势呈现紧张之际,中国还是十分需要泰国这个邻邦的支持,它不但没与中国争夺南中国海的岛礁,而且也处于比较中立的立场。这也是中国所要看到的一面。
至于未来中泰关系如何发展,也不是新国王说了就算,它还得照旧由军人掌大权。如果我们注意到新国王的继位是由巴育首相(军政)颁布的,就可知道他的权势之大,他也需要与王室合作才能稳定政权。
因此我们推断,普密蓬的病逝及其王储的继位将是风平浪静的,军人没有起事的理由(即使有另一派),群众也不会如同1991年的红衫军大集会运动。只要没人鼓动,泰国将会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