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鼓点齐声落下时,迅速填补的是雷声轰动的掌声。我搭上此起彼落的尖叫声放声喊,坐在身边的女人突然说,她从来都不知道大马华人有那么出色的艺术团体,表演简直就是国际级水准。
她是一名不谙华语的华人,一名社会工作者,平日都在为英文媒介为主的慈善团体服务。要不是这次应手集团的慈善募款活动,她自嘲还停在传统华人都是重赚钱轻文化的刻板印象。
死局中找到新生
因此,手集团的艺术格局让她激动。除了能见证结合中华文化的众锤纷落阵法外,还不排斥纳入南洋传统乐器甘美兰及西洋弦乐等,多元巧妙融合又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她为自己的后知后觉感到有点羞愧——我们彼此都没有点破,那羞愧实际上带点受英文教育的优越感。
我望著台上手集团所有成员欢喜接受表扬,顿生感慨,一种无法形容的失落,飘荡到艺术表演场外的生活空间。
姑且不论其他种族好了。回归华人的生活形态,从独立至今近60年,一甲子动荡不少,但我们越发扎实地根植在这片土地。尽管也有不少人错置寄生事实,选择再度漂流,但这未能削薄更多人开枝散叶的笃定,依然汲汲营营默默贡献著这片土地。
在经济成就上,我们毕竟还是值得骄傲的。相比其他种族,我们尽管也逃不过贫富差距的魔掌,有不少华裔家庭挣扎在高通膨却无津贴的贫困生活中,但我看见更多坚韧,犹如当初祖先南下开创新局的发奋,总在许多看似绝望的死局中找到新生。
日积月累,现在普遍华人家庭都是小康之上,经济虽谈不上完全宽裕,至少日子仍过得去。
欠缺更恒久的精神
遗憾的是,华人精于在经济上的计算,却没有完全升华至生活其他层面。一种对生活品质更深层要求的渴望。
我纳闷的是,我们善于运用公式与范畴去追求金钱的累积,但达到某种目标后,我们似乎也被金钱套牢,凡事都脱不了铜臭味的计较,而忘了生活上有种更超然的探索。
若以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来看,经济需求满足后,接著理应是追求更大的心灵格局。但环顾许多大马华人,填补心灵空虚的,依然是来自物质享受。所有的消费背后,都是来自稍纵即逝的满足快感,欠缺的是更恒长远久的精神意念。
艺术,一种生活哲学。
我们的思考总是没有伴随生活。我们懂得各种道德价值观,懂得对爱的各种阐述,但大多都沦为考卷上的判断,作文的题材,而非融化延伸到生活,幻化成各种对爱及艺术追求的诠释与创作。
当然,不少人开始察觉到这份落差。因此,越来越多的艺术节崛起,社会运动的酝酿,都正好对应这些人心中的向往,相辅相成下,让一场场短暂的艺术节烙印成喧闹的节日。
但我们只能这样了吗?这些年度节庆或表演就是我们对于生活艺术的追求极致吗?每个表演及艺术节的空档,究竟还欠缺什么得以延续的心灵食粮?
我没有答案,但有种想像。我们能不能撇开所有生活套路,忘记所有社会约定俗成的教条,别再将结婚生子买屋买车成为某种压迫定律,而是懂得聆听内心的意愿,单纯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不花钱却有意思
我们不一定要先抬举自己,将自己摆在生活艺术家的地位,但求能随时思考,随时感悟生命的回应,将煮饭当成烹饪,将聊天当成沟通,将打扫当成装饰;把每件事注入一些情怀,伴随著一些思考,或许你就会察觉,生活中就有不用花钱却有意思的玩意。
久而久之,这就能成就生活美感的敏锐,并慢慢转化成各种艺术表演的追求。然后,更多文化艺术顺应而生,彼此激荡出更多的人生思考,比起课堂填鸭式的教育传递,这种社会进步方式显得高级多了。
届时,某些政治与教育问题都能举重若轻也说不定。我思考著。